印度多语种电影生态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疫情之前,印度的电影票房处在持续增长的状态。

从全球角度出发,体量最大、实力最强的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但最具特色的民族电影应该是印度电影,其最具特色的是多区域多语种的电影生态,支撑了它独特的电影产业,恰能对中国电影有所启示。

疫情之前,印度的电影票房处在持续增长的状态,2019 年有 1152 亿印度卢比,当下印度电影票房的体量相当于 10 年前的中国票房体量。就全球而言,能够总体统计出单部影片盈亏情况好像只有印度和韩国。中国和美国都很难做到,没法完全体现一部电影的总体收入,只有票房的收入,其他收入很少能详细列入,印度的制片方还愿意提供这些数据,包括投资大小。

当然,印度全国票房数据不像中国有完整的国内市场院线统计出口,而是靠人工统计或者预测。印度的途径也跟中国不一样,我们有电影专资办的统一售票系统,可以得到准确的数字。在没有统一电子售票系统之前,我们要了解到一部电影真实的票房也是很难的,即便现在很多投资方也不会公布一部影片真正的投资额。2019 年我们在印度调研得到的信息,印度片方是主动告诉研究专家或舆论领袖影片的投资额和票房收入,这一方面有利于对本公司有到位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也能为印度整体电影业提供参照。

虽然印度不是在线的实时统计数据库,但印度工业联合会和会计公司会发布一个基本准确的数据。这些年电影票房基本是增长的,海外票房有所起伏,因为在中国的收入占最大比重,2019 年在中国有所回落。印度电影还有 DVD 的版权收入,但一直在降低。印度的银幕数在往下降,总体在 9000 多块,降是因为大量旧有的单厅影院关闭,或改造成多厅银幕,多厅银幕只有 3000 多块,但占总体票房的 50% 左右。观影人次在下降,峰值的时候每年有 30 多亿人次,现在只有 14 亿多,但没有影响总体票房往上走,因为票价在提升。

印度是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2018 年有 2446 部影片。银幕数有极大的增长潜力,观影人次世界第二 ( 中国第一,美国第三 ) 。所以它的电影产业规模相当可观,总体票房处在世界第七左右,一直比较稳,没有大变。中国大概在 2007 年进入全球第十,然后逐步攀升,2012 年到第二,2020 年第一。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20 多个邦以及几个中央直辖区,每个邦都有自己的语言,因而有自己地方邦语言的电影,宪法承认有 22 种语言。2019 年放映了一千多部电影,有 50 多种语言,不像世界大部分国家只有官方通行的一种文字。在全世界开放市场中,本土票房超过 50% 的只有六个国家,美国、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其他的都是被好莱坞电影占领,土耳其是欧洲国家,但位处亚洲,所以整个欧洲都被好莱坞占领。

而印度的本土票房是美国之后占比最高的。在这些语种当中,宝莱坞电影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每年票房收入占印度票房四成左右,其次是地方电影,票房也占四成左右,最后是进口电影,以好莱坞电影为主,占一成左右,近些年好莱坞电影的占比逐渐在提升。但本土电影一直占到 80% 以上,此前更是高达 90% 以上。

印度电影从语种数量而言,因为在默片时已有文字进入字幕了,开始有 6 种语言,1931 年有声电影有 3 种语言,20 世纪 50 年代有 14 个语种,80 年代有 8 个主要语种、5 个电影中心,胶片末期到 20 多个语种种,数字时代有 30 多个语种,到 2019 年有 55 个语种。因此印度除了有宝莱坞 ( 印地语电影 ) 之外,还有考莱坞 ( 泰米尔语电影 ) 、托莱坞 ( 泰卢固语电影、孟加拉语电影 ) 、桑德坞 ( 埃纳德语电影 ) 、马莱坞 ( 马拉雅拉姆语语电影 ) 、导莱坞 / 高莱坞 ( 古吉拉特语电影 ) 、奥莱坞 ( 奥迪亚语电影 ) 、波莱坞 ( 旁遮普语电影 ) 、切莱坞 ( 切蒂斯格尔语电影 ) ...... 这种多语种电影生态分别以孟买、金奈、海得拉巴、加尔各答等城市为中心。胶片的数字化让电影生态多元体系越发得到发展,印度电影的总产量从本世纪初的 1000 多部到 2018 年达到 2446 部。

地方电影在全国分成很多区域,一般本地方的电影在本邦票房占优,其次才是宝莱坞电影,当然从全国来讲,肯定是宝莱坞电影占优,而其所在的城市孟买,其影院密布程度也超过首都。宝莱坞代表了印度电影走向全球,是印度电影的中流砥柱,但并不是一直占据年度榜首,有些年份也是地方电影排名第一,比如 2017 年是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的《巴霍巴利王》。

印度电影是全球最具特色的电影生态系统,有效支撑了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在印度那么低,因为进去之后要翻译,翻译成印地语也只是被一部分人接受,就像好莱坞电影在欧洲发行要翻译成很多语言才能够得到比较高的票房,所以印度多语种生态很成功地抵御了好莱坞电影的进入。而且多语种电影之间能够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包括资本、技术、创作人才都能得到很好流通,共同促进印度电影百余年的持续向上发展。从电影诞生开始一直到现在,有可能除了美国电影,就是印度电影一直在没有停歇地壮大。此外,印度多语种电影生态业为多民族印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过头看中国电影。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电影的生产任务主要由几大国营电影制片厂负责,但受到市场化的各种冲击,电影生产力已不理想。1986 年全国电影产量 134 部,1999 年已经到低谷,全国 99 部电影。但各厂的力量比较均衡,不像现在各地失衡严重。所以虽然是计划经济,但是能保证中国电影一个基本平衡的生态系统,保证地方文化在中国影像世界中存在,在视听文化的系统中传承延展。

在产业化改革之后,虽然已经拥有庞大的市场,居于世界前列,故事片加上其他片种 1000 多部,但各地的生产力很不平衡。2019 年北京占了两百多部,即约 1/4 在北京生产,生产力严重倾斜在这一文化中心。这对一个大国来讲,那么大的市场规模,这种严重不均衡的生产力布局,是不够理想和健康的。

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呼吁,应该强力推进培植中国多地域电影生产中心的战略性布局,虽然不能像印度一样有多语种的电影生态结构,但可以建立像印度一样多地域的电影生产中心。因为有其可行性。第一,因为市场够大,需要大容量优质内容的生产。第二,有持续增长的经济基础和地方电影扶持政策的支持。现在电影的行政管理已划归宣传部,地方政策对电影的支持有很多优惠政策,各地也有很多电影拍摄基地。第三,多元多地的生产模式可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因为各地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能够丰富中国电影的大生态。

另外,也存在建立多地域电影生产中心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第二,有利于新生力量成长,有利于解决当地人才就业。第三,让中国电影的生态更为健康,更为可持续性。这几年几个关键的重要档期中,几部重要影片都是政府推动的作品,弘扬主流价值观,也受到观众欢迎,但中国电影要长远发展,离不开电影内容的多样性发展。这个市场需要更多的制片商家根据市场规则生产发行影片,才能建构更为良性的电影生态。第四,有利于呈现多元包容的中华文明,提高建构世界秩序话语的能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现我们自信的中华文化,应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我们有 56 个民族,有广袤而多彩的西部,我们的国土上还有很多可供挖掘的东西。现在西方对我们新疆问题的干涉,我们可以通过繁荣新疆电影来展示充满活力的现代新疆。包括万玛才旦对藏族文化的呈现,尤其他还扶植了很多藏族的年轻导演,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依存,应该大力扶持。

关于中国多地域生产中心的构成,可有如下几个中心 :1. 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中心,这里公司众多,创作实力雄厚。2. 以广州、香港为核心的大湾区中心,这里是粤语电影圈,经济发达,尤其有香港电影为基础。3. 以上海、杭州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心,这里经济发达,同时拥有众多的电影基地。4. 以福州、厦门为核心的海峡西岸中心,闽南语电影圈,未来可以吸纳台湾电影人才。5. 以西安、银川、乌鲁木齐为核心的西部电影中心,西部电影有深厚的底蕴,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醒目的学术话语,应该依靠以前的基础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同时这里拥有出色的少数民族电影,其中尤以藏族、维吾尔族电影为代表。这里也是 " 一带一路 " 倡议下的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6. 以成都、重庆、昆明、南宁为核心的西南电影中心,这里也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宝库,也是面向东南亚交流的重要地区。

中国要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坚实迈进,要有战略高度和长远规划,不仅仅是影院和银幕数的扩容,更何况影院和银幕规模已经世界第一,现在重点是优化院线生态的问题。当下应该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培植多地域的电影生产中心,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全盘协调考虑,利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利用市场力量,发挥头部企业的带头作用,多方面助推电影生产力量的深层次优化。如果各地都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电影生产力,假以时日,多地域的电影生产中心将让中国电影的内容生产更为优质而繁荣,定能助力中国更早迈入电影强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