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的幸福在哪里?

电影行业实在太需要爱好和信念来支撑了,至少对于大部分中层和基层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

最近“月薪多少才会感觉幸福”登上热搜,看来在多项对于互联网和龙头企业“均贫富”的整治后,一些朋友多多少少面临着无形的压力。

其实收入多少不应该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毕竟对于大部分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大家总会找到自己幸福的一瞬间。

但对于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电影人和观众而言,我们获取幸福好像有那么一点困难,甚至会出现即便我有钱,却很难快乐起来的窘境。

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和明了,未来二十年中国的大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所有中国人一起努力,实现富裕的结果就是让大家更幸福,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会质疑。

那么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幸福在哪里呢?

更宽松的制作环境和更便利的制作条件

近年来由于投资渠道的调整和变化,让以往制片和投资方在资金募集方式产生了变化,尽管看起来“内容为王”是一种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但是对于大部分有投资意愿的“金主”而言,缺乏认知度的演艺阵容仍旧是困难的。

不过即便能够顺利地募捐到资金,大部分的制片方并未真正意义上有宽松和自由的制作环境,多个方面的阻力和制约,对大家很难谈到快乐和幸福。

一些神韵中国经济发展的专家都不讳言,纷纷表示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年轻人对于社会的属性更像“工具人”,更多是一种“社畜”而非能够有实际贡献且实现个人价值的存在。

但对于大部分电影行业行业从业者又不完全相同,很少有青年人仅抱着“混吃等死”的心态去参与电影行业。

电影行业实在太需要爱好和信念来支撑了,至少对于大部分中层和基层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

现在当我们时不时看一些老电影的时候,会慨叹当年极为宽松的审查制作和制作环境,包括一些在今天看起来极度不可思议的情节、镜头、台词和人物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入大银幕。

反观今时今日,制作的能力明显匹配不上观众的需求,在观众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高审美水准之后,原地踏步就相当于大退步,即便是最乐观的从业者也要面对这个事实 。

其实较早之前,并不是审查制度和创作环境比今日宽松,这里包括的最初投资方要么是绝对不懂行的“煤老板”,要么是一些对电影抱有绝对理念和情怀的海内外电影基金,但现在这些投资者和投资渠道势微,很难再有更多的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国产电影之中去。

但对于大部分中国电影人而言,大家的情怀还在,大家对于电影的较同一的目标和追求是相同,甚至所有中国电影人的理念在骨子里面也是一致的,这就需要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和编导演,他们除了得到较稳定的收入为前提下,真正幸福的是能够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属于中国人的影视作品,至于这个作品能否过审、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青睐,往往并不是他们第一目标。

院线和影城有更多的扶持和各项优惠政策

中国基层的电影行业相关工作者现在往少了说也有一二百万了,这包括了全行业上上下下基层工作者,如果对比影视制片方而言,他们虽然会掌握一定程度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但更多时候大家可能都是金字塔下的普通一员。

换句话说,大部分电影行业的基层工作者和绝大数的公众一样,都是一种打工人的身份,同时作为个体和终端的影城而言,大家要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和普通企事业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这样看来对于大部分院线和影城上上下下的从业者而言,大家想获得幸福的方式方法便和普通企事业有那么一点点异曲同工了,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要承担的风险和问题或许要多一些,要面对复杂的环境或许要更棘手一些。

要问普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什么是他们的幸福,他们可能会回答“有好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同时有强有力管理职能的中层领导和调动派遣方便的基层职工”。

那么对应到院线影城来看,大部分领导很少会主抓第一手工作,他们更多会把这些问题交给中高层经理和负责人,这些经理人的能力和执行力是否有效可能是缓解领导最有利的一面,也是这些领导获取幸福感的首要关键因素。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对于大部分领导而言,手里有足够多的可用之才通常会成为他们圈子里“炫耀”的资本,毕竟人才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面也是稀缺的,能够掌握他们并为自己所用肯定是一种幸福。

那么对于大部分中层从业者,自己所构想的策略方案、营销手段和方针策略能够有效的被执行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这个时期对于他们而言,方案的执行无论是以甲方还是乙方都是欣慰的,大部分从业者也都经历过方案执行过程中反复和折磨,有效顺利对于大部分人可能就是一种幸福的结果吧。

当然所有一切都离不开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不过遗憾的是,经历过疫情的洗礼,血淋淋的现实是极少有相关部门能够帮助影城方面渡过危机,即便有一些地区出台政策和举措来扶持影城,但这些可能都是杯水车薪,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影城的一些问题。

当然对比其他行业或者门店而言,如果单一给影城特殊的照顾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点“不合情理”,但考虑到影城的特殊性和重资产属性,相对其他商户有个体的不可替代性,即便可以用更迭租赁人的方式去过渡,但对于商圈实质是一种无形的损坏,对于好不容易形成的商圈生态是一种逆行操作。

其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做一个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是幸福和光荣,家人朋友同学都希望在他身上获取到额外的观影福利,但这种幸福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烦恼,逢年过节这些从业者往往需要直接拿自己的员工票来“招待”亲朋好友,自己反而需要花钱带至亲去其他电影院看电影。

影迷的幸福最简单,也最难实现

在中国做一个影迷到底是不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似乎既简单有复杂,但它一定是最容易回答的,毕竟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观众基础,同时也有全世界最宽松的视频下载渠道。

几年前中国的音乐制品还是实行全面的正版化,虽然其中也经历了一些抵触情绪,同时单一版权也一直困扰着很多的乐迷,但这些问题都会随着相关部门的新政策一步步的改变,这些问题也同样会过渡到视频网站方面。

但对更多的大银幕爱好者而言,无论是正版的视频网站还是自己“偷摸”找网络资源,这些远不及亲自去电影院的大银幕体现沉浸式观影的仪式感。

当中国观众真正意义出现了发烧友影迷的时候,体验更高一级的视听效果是大家的追求,特别对于一些注重视听的进口大片,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毫无疑问是最快乐和幸福的。

尽管国内现在很多影城的设施已经是世界尖端水准,但在设备调试、影厅装修和一些细节的调整上,总和一些国外高端影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仅从票价方面对比而言,虽然表明上观众实际的消费可能略低,但最终的享受到的服务却不太匹配。

很多观众和影迷都会看过《云图》和《雨果》,大部分情侣观众最幸福的一刻和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一样,有人会说女孩子在电影院里面看到令自己愉悦情节时,此刻银幕反射的光打到她脸庞是她最美丽的一刻,也是男孩子最幸福的一刻。

要求不高的观众可能对此不在乎,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电影的社交功能远远大于的观影本身的体验,他们更在乎和谁一起看电影,整个消费和亲密度的提升才是重要的,这种获取幸福的方式只不过是大家相互认知过程中的一环。

当然现在内地观众想看到一部电影已经远比早些年要容易多了,如果不去苛求观看渠道,大家甚至可以在自己手机上观看一些转网的进口影片,获取一部影片技术门槛也在降低,至少对于一部分影迷来说,缺乏的可能是足够多的时间。

如果单看这一点,中国内地的观众似乎是幸福的,毕竟对于海外观众而言,订阅这些付费频道才会有资格和渠道看这些电影,特别是一些影片转网络之后,他们只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机收看,大部分海外观众对于用高端家庭影院来看这些影片的实际热情是远低于国内观众的。

不过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虽然我们有一些较独特的渠道和平台、甚至内地也上映过一些原本应该在大银幕上映,海外却只能通过网络平台上映的影片,但对于观众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和控制下,对于这些平台和影片开一个可控的窗口是有必要,尽管这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工作。

当然观众或许已经习惯了目前内地独特的电影环境,无论是借道周边地区看一些内地暂时无法上映的影片,还是找到网络资源超前鉴赏,这些都是无奈之举,或许前两年内地观众早于北美看《复仇者联盟4》是我们最最幸福的时刻吧,希望这不是最后的一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