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你所不知道的第五代电影人

“78班”原本指1978年入学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的本科班同学,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名词。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第五代电影人走进电影行业40周年。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电影乃至文化,而以北京电影学院“78班”为核心的中国“第五代”电影人做到了。

“78班”原本指1978年入学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的本科班同学,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名词。他们是一批怀有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40年里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电影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参与者,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近40年的沿革;他们也是怀有电影梦想的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为电影事业奠基。如今,这一群人投身电影已经四十年整,毕业后每十年一次的聚首也印证着他们从未忘记对于电影的初心。

对于第五代电影人,这里有你不知道的事

北京电影学院“78班”是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群体,四十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来到了电影学院,在那个物质贫乏的特殊年代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有艰苦、有寂寞、有奋斗、更有快乐。时过境迁,班上这些在今天看来星光熠熠的同学,学生时代也少不了青涩、有趣的往事,这些闪着光的青春片段成了“78班”同学们心最中美好的记忆。

看片生活——电影让他们认识了世界

“78班”同学入学时适逢改革开放,那时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极快地涌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电影。那个时候他们能看到很多的 “内部参考片”,基本上是被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过来的、美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他们能够接触到许多类型多样的影片,甚至是去反复观看。大量的影片观摩使他们很快了解到西方电影,迅速开阔了眼界和视野。

在那样一个环境下,“78班”同学看片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实际上,在上学阶段,看电影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电影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他们上课的主要内容。看片前有教师辅导,放完了以后还有老师详细讲解,还让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到后来,他们所有对于学习的兴趣,都已经转移到了在讨论中的精神享受中。

此外,“78班”的同学上学的时候还是很刻苦的。没有迟到,没有早退,没有旷课,因为所有的同学非常热爱电影这个专业,甚至视电影事业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同学们要么就是在图书馆,就是在教室看书做作业,或者一块儿在教室和宿舍讨论问题。后来,因为同学在教室学习太久,到了不守规矩的程度,不回宿舍,在教室通宵看书。学校考虑学生的健康,怕这样久了不行,要伤身体,于是做了一个硬性的规定,到晚上 11 点,所有教室、宿舍都拉闸限电,全都是黑的,从课堂到宿舍都没灯了,教员还要去教室把学生一个一个赶回宿舍。

不仅如此,在当时学校的课堂上,就已经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的局面了,常常因为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开始在课堂上讨论(其实是争论),时间久了,不少人都养成了爱争论的“毛病”。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年轻气盛,个性鲜明,这些讨论不仅在课堂上,从教室出来,一直到宿舍,到饭厅,有时候甚至说急了,我要坚持我的观点,你要坚持你的观点。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格外认真。

拍作业——向电影迈出的第一步

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一半的作业是“拍”出来的。所以,不论是导演系、摄影系还是表演系、录音系、美术系,所有的学生都要真正“拍”过电影。对于“78班”的同学来说,大家既是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更是一班合作者,义务地共同为一部作品贡献力量。

制造画票——有才华年轻人的“恶作剧”

在那个年代,物质资源匮乏,但是这一群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充盈。有一件事情至今被大家奉为笑谈,由于同学们都热爱看电影,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城里,如果弄到了其中的一张票,那真是被大家奉若至宝。然而,僧多粥少,怎样满足大家都能去看电影、看演出的愿望呢?这个重担就落在了78 班美术、摄影系同学的身上。在一些同学的桌子上,每个月要“出”好几张票,可谓“惟妙惟肖”,能“以假乱真”。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有一次,一个连续三天的新年迎春游艺活动,有猜谜、舞会、电影、演出等各种各样的项目,为了能进去看电影,他们用笔画出了电影票,混进了活动礼堂。同学们连续画了三天的票,结果,在第三天“东窗事发”。调查的结果,罪名归到了美术学院和工艺美院的学生头上。为此,同学“窃喜”了好几天,到了宿舍还为自己的创举和行为而激动,狂聊和庆祝了一个通宵。

载誉归来,你仍是少年

走进校门的第一天,老师都会跟学生们说这样几句话:“你们来到这里,选择的不仅是一所大学,一个专业,你们选择的其实是一份职业。坐在这里的每一个同学,将来都是你们的同行。只要你们愿意,只要你们坚持,你们与电影从这一刻起,永远的血脉相连。”没有慷慨陈词,没有豪言壮语,但是这几句话比任何的誓言与誓词都郑重与庄严。

如今,每十年一次的聚首成为“78班”同学心中的默契。它不仅仅是老同学几年不见的一种问候与寒暄,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的见证与鼓励,用时间去提醒自己作为电影人,肩上承担着振兴中国电影的责任。

四十年前的那些痕迹恰如一大片土地上的颗颗种子,它们一同发芽、共同感受雨露,相互扶持,相互注视。正如十年聚首间陈凯歌作诗所云:

遥想当年,朱辛庄内

一百五十三同学

少年无忌,十足狂妄

评点古今,奋发向上

欲与前人争短长

十年过去,世称“五代”

小有气象,而今相聚

白发有添,豪情无减

一笑仍是童颜

热爱艺术,忠实生命

洞彻人生,阐发人道

再干十年,还要再开风气先

决不食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