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税公式”已被辟谣,影视圈这次的反应太敏感吗了?

税改大概率还是会按照行业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对于今年的影视行业来说,资本寒冬已远不及“税务”两个字来的可怕。11月29日,网传影视行业需要补缴过去三年内税款,每百万收入需补交19万,甚至还列出了补税公式。据说源头是这三张截图。

补税的传闻迅速引爆了业内人士的朋友圈,包括王中磊、编剧刘和平、赵冬苓、汪海林等影视大佬纷纷发声,措辞十分激烈,大有整个影视行业人人自危的感觉。

事情在今天又有了最新进展。据《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目前流传最多的一版“补税公式”,即“总收入为100万元的,100万×70%为个人补交劳务费用的计税依据,同时扣除之前已经缴纳过的税款金额,最终补缴税款为192500元。”并不是官方发布的书面形式的指令。多地的税务部门均表示,“确实对企业进行了上门辅导,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补税标准,更没有相关强制措施”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真有这么明确的补税政策和补税比例,国税总局官网或其他官方渠道不应只字未提。从目前各方的信息汇总来看,部分影视公司收到需要补税的通知大多是口头形式,而关于补税一些落实细则以及具体时间节点还没有确定信息。

税补“一刀切”可能性不大

目前影视圈最大的争议主要在于税补是不是要针对整个行业。这次的补税问题本质上还是由今年6月的“阴阳合同”事件引发。目前国税总局官网上关于影视行业的最新一条信息是10月9日的《国家税务总局部署开展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工作》。

文中要求影视公司“对2016年以来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对在2018年12月底前认真自查自纠、主动补缴税款的,免予行政处罚,不予罚款”。目前税务部门针对影视行业的辅导可能是这则文件的落实。另外,文件中也特别指出“针对影视行业高收入从业人员偷逃税等问题”。

影视行业中除了少部分明星之外,属于“高收入从业人员”的并不多。像是剧组服化道、后期、普通编剧等影视行业工作人员的月收入大多在3000元至1000元不等。工作苦赚的少不说,影视寒冬之下剧组开机总数下降,这样的工作机会也是越来越少。片酬破亿的明星和月入3000的助理不应都按一个比例交税。“一刀切”的补税方式会让太多中小影视公司难以维持运营。

所幸,昨天知名编剧刘和平暂时给编剧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称“今天上午,跟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沟通交流得很好,国家对影视行业的扶持政策不变,只会更好,关于这三年补缴应纳未纳税款对编剧行业已明确答复,按2002年国税字52号文件缴纳16%税款,未足16%补足即可。”

随后又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次沟通并非只有编剧行业,影视行业内几个协会代表都有参加,回复的消息是税收新规目前还未确定,以官方消息为准。一些导演和影视公司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税局通知被要求补缴税款。那么影视行业目前这种人人自危的状态,是不是太敏感了呢。

影视行业为“明星高片酬”背了舆论的锅

作为一个聚光灯下的行业,影视圈曾经享受到舆论关注的好。去年暑期《战狼2》票房大爆,出品方北京文化市值涨幅一度超过50亿,远远超过了影片为公司贡献的收入。明星的知名度也曾被当做资本市场的入场券,很多人因此拿到了并不与其能力匹配的资源。然而经过几年的野蛮发展后,聚光灯下的娱乐圈开始被舆论反噬。

今年6月的“阴阳合同”后,影视股一片哀嚎。然而舆论风向却几乎是一边倒拍手叫好,崔永元一时成了为群众代言的英雄。从赵薇的50倍杠杆野蛮收购、过亿片酬流量明星的抠图表演、吸毒、家暴、出轨乃至等等的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整个影视行业的风评口碑一步步的被推向了深渊。以至于这次补税事件出来后,业内人士纷纷叫屈,舆论却仍然叫好。

虎嗅网友在文章《娱乐圈补税,这次轮到这些人了》下的评论

客观的说,网络娱乐有妖魔化影视圈的倾向,但苦的是影视行业的基层幕后人员,这些人没享受到多少行业上升期的红利,现在却同样要为此付出代价。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舆论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让自己和同事都很痛苦,“仿佛成了全世界的敌人”。可能也正是因为舆论方面的影响,才使整个行业对补税传闻极度敏感。

目前,关于11月29日的影视行业协会和税务总局沟通会已经流出了一些内部消息。会上对于最敏感的演员、导演工作室收入等问题会上似乎有意的回避掉了。目前网上已经传出17位明星先后被约谈的消息。

但会上确实当场明确了编剧行业16%的税款,对制片人代表在剧组支出和成本计算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回应。税改大概率还是会按照行业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我们也呼吁大家不要轻信谣言,不要做过激的应对,静待结果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