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牌照重启审核!华人文化和博纳凭何成为第一批领头羊

眼下院线牌照最能产生价值的领域其实在于那些有全产业链的公司,一来有全产业链,能制片能发行能播映的公司一般财务情况都不错,不用顾虑收购或者兼并的问题,二来院线的存在

作者丨达伦糕   来源丨第一院线原创


5月的票房,因为《复联4》的加入而变得如火如荼,这一边大盘数据欣欣向荣,另一边院线格局也在酝酿全新的变化。

2018年最后一个月,国家电影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这一纸发文释放了众多重要信号,其中之一就是开放院线牌照,允许新的竞争者入局。

5月7日最新消息,华人文化集团宣布已获得国家电影局颁发的跨省电影院线牌照,成为关闭3年之久的院线牌照再次向市场开放后的受益人之一。

据悉,华人文化将以旗下知名影城品牌UME影院为基础来运作这一院线。2017年华人文化集团全资收购了UME影城, 截至目前,UME在全国25个城市核心区域投资并运营着53家高端影城,2018年收入近10亿、观众人数达到2200万。

黎瑞刚5

华人文化可以算作“较早”的受益人,但绝不是“最早”的受益人。3月16日,博纳影业对媒体透露,他们已在近日拿到院线新政发布后的首张院线牌照。年内,博纳计划完成25家新店的开业目标,年底完成全国100家影院的发展目标,未来达到全国800块银幕的市场规模。

三月份的拓普电影数据库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耀莱影管、博纳影院、UME影投、卢米埃影业等5家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影管公司)符合申请新院线牌照。目前正式披露拿到电影院线牌照的有博纳影业和中影信达,算上这一次华人文化的UME,现在已经有三家公司拿到了院线牌照。

究竟是什么原因博纳和华人文化可以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院线牌照公司,院线牌照的申请核准又有怎样的讲究,本文将为您做一番深入分析。

华人博纳求“全产业链”,院线不可或缺

作为不少综合型影视公司来说,院线并不是他们的全部业务,但是却是其产业链布局不可缺少的一环。

这一次获得院线牌照后,华人文化对外介绍称:“除了影院核心业务之外,华人文化/UME将探索把影院作为线下泛娱乐消费场景入口,进行观众/用户数据挖掘,影文化培育开拓,以及和华人文化体系内的音乐剧、音乐节、时尚节展、室内小型主题娱乐等联动开拓场景化娱乐消费新体验。”

由此看来,影院在华人文化的布局中,更多是一个娱乐消费的商业地产,而并不简单是一个卖票观影收票房的场所。这一点在当初华人收购UME时,就已经初见端倪。

UME影城

在2017年末华人文化收购UME影院时,业内预估收购价格大概在20亿至30亿之间。截止当时,UME已经拥有25家影院,其中不乏位于北京等一线城市繁华地段的影院。2016年平均上座率为21.72%,总票房为6.8亿,排名影投的第15名;2017年时,UME的票房为4.4亿,在影投中排名下落至第16名。

不过华人文化收购院线本来就不是图那些单纯的票房收益,更多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在当时,华人文化刚与华纳兄弟合资成立了电影公司旗舰影业,外加当时拥有的东方梦工厂,以及与腾讯共赢基金共同投资的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等——收购UME影院后,基本从上游制作到中游宣发、网络票务,再到下游影院的产业布局算是彻底打通。

应该来说,当时的华人文化就已经在等待院线牌照审核的重新开启,去年12月底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通常称为《4号文件》),可谓水到渠成,为华人文化的布局盖上了完美封印。

对于博纳来说,情况略有不同,因为博纳的产业布局并没有华人文化如此广泛,因此对于影院收入以及票房的依赖还是颇为看重,当然两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资料统计,到2018年底,博纳已近完成68家影院的建设开业、收购了近30家影城, 2019年还有25家开店计划。这似乎还不够,博纳已经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100家影院、15亿票房的市场规模——在全国院线要排名达到前20位。

于冬

从现在来看,院线牌照的批准正是为这一目标服务,正好去年底颁布的《4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8万块银幕的目标,也重新规定了影院的准入门槛,按照五亿票房的标准,原有的48条院线只有27条符合资质。

就在4号文件发布后第一时间,博纳影业方面就向媒体确认:“博纳符合新规的要求,将会按要求提出申请。” 果然,申请得早,拿到的也早。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拿到院线牌照后,博纳影院的归属和划转需要一定时间的整合调整,主要是因为另一家巨头的早期介入。

在2017年5月,博纳影业和万达电影就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万达电影向博纳影业投资3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对博纳影业持股1.875%。作为交易条件,博纳影业旗下新增博纳影院(包括新建及收购影院)将加盟万达院线,并且所有已开业的博纳影院,在原加盟协议有效期届满后,将加盟万达院线。

院线牌照有指标,全产业公司最得意

博纳,华人文化,以及中影信达能够率先拿到院线牌照,其实并不偶然。一个是树大根深的行业巨型资本,一个是成立多年从美股回归的老牌公司,再加上国企背景的公司,我们可以发现——院线牌照的重新批准看似热闹,但其实也有很高的准入门槛。

2018年12月13日颁布的《4号文件》被业内视为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这也是中宣部接手电影局后亲自抓的重点事项之一。

《4号文件》对成立新的电影院线公司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控股影院数量不少于50家或银幕数量不少于300块;控股影院上一年度合计票房收入不低于5亿元等。

其核心在于院线成立的条件,总结起来很简单,文件对于影城和银幕数量要求并不高,5亿票房均摊到50家影城也就千万级别;并购、重组(或者收购)其实已悄然实行;遵守法规和完成既定任务也是大部分行业都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电影院4

有分析人士曾经指出,《4号文件》是在电影院线制改革实施16年后,国家首次明确电影院线的成立条件和退出机制,算是对于行业的格局和标准重新进行了界定。

众所周知,在过去,内地的影城除了加盟院线之外,大都有一个影管公司做管理。简单一点说,比如大部分的万达影城都是由万达管理公司做影管,但他们所签的院线可能根据地区不同会有区别。

那么如果影管公司本身并没有院线牌照,他们的数量和票房一旦达标,理论上就有希望去申请并获得牌照。家大业大的公司,或者拥有数量在20-100左右的影管公司就会非常需求这块院线牌照——博纳以及华人文化的UME就属于这样的范围。

另一方面,这个范围的界定又比较模糊,因为并不是影城数量已经达标的影管公司就一定可以获批,或者就一定需要院线牌照,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比如,有一些公司其实已经符合申请牌照的资质了,但是他们无法形成超两三百家以上的规模,几十家影城单独成立院线并不不划算。就算拿到了院线牌照,因此产生的人员和沟通成本,都难以预估,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与此相反,博纳,华人文化这样级别的集团就会好很多。

又比如,有一些影城有政府或国企背景,某些院线也是从原来的广电系统改制出来,虽然他们目前依照要求没有达标,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4号文件》的要求下会有很大变动;就算建立了新的院线,也没有办法产生更多收益。

电影院_副本

再有就是市面上还有大量正在等待收购,在行业中被逐步边缘化的公司,他们申请牌照也有难度,他们单独拿出来组建院线就会降低周转的便利性,导致收购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

综合起来看,眼下院线牌照最能产生价值的领域其实在于那些有全产业链的公司,一来有全产业链,能制片能发行能播映的公司一般财务情况都不错,不用顾虑收购或者兼并的问题,二来院线的存在更可以倒推促进上游业务板块的增长。

影视公司手中最有效的产品仍然是电影项目本身,虽然院线和影城是产品最终的输出方,但他们对于产品本身的调节处于被动位置,效果有限。大部分的院线和发行方也成了电影的联合出品方,只不过参与的比例非常低。加强内容与渠道的连接,是所有获得院线牌照的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

想去争取院线牌照的条件,除了拥有足够优质的地产资源之外,还要掌握好的内容,以及能够参与制作高质量内容的电影产品,这也将是未来院线之间竞争的重要砝码;不然,一味埋头在影城终端生意上,盈利空间并不会太大。

从这个层面来说,博纳,华人文化以及中影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有其必然的道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