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超级大片时代到来
新千年过后,中国一代大导演们纷纷交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作品: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周星驰拍出《功夫》,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海外获奖。
2002年“院线制”改革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商业化时代,从首次挤入全球十大电影市场,到跃居好莱坞之外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贺岁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特色档期一年比一年热,从第一部10亿级大片诞生,到20亿、30亿、甚至50亿级的商业奇迹,中国电影的超级大片时代已不可阻挡。
中影集团挂牌成立(1999)
1999年2月份,中影集团挂牌成立,这一年中影生产了《九九艳阳天》、《春天的狂想》等20多部电影。新成立的中影集团是受政府委托国内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在电影制作与发行方面表现出色,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达28亿元。2016年,中影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最近几年出品了《建军大业》、《厉害了,我的国》、《大唐玄奘》、《美人鱼》等电影。
《我的父亲母亲》获银熊(1999)
1999年张艺谋导演有两部电影上映,一部是《一个都不能少》,另外一部则是章子怡首次亮相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后者以自传性质的描述,讲述了父母感人至深的爱情回忆,电影中现实部分用黑白表现,回忆部分则用彩色表现,现在时的冰冷现实与过去时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
2000年该片在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银熊奖,片中章子怡清水出芙蓉般的青涩面容,再加上带着质朴气息的本色出演,让她迅速被观众记住。从这部电影开始,章子怡正式开启了她的电影之路。
《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2000)
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由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主演,2000年在中国内地上映,次年在奥斯卡捧得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奖项,这是华语电影在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还斩获金马奖、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片中如诗如画的美景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打斗,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和情感理念诠释到新的高度,不仅吸引了华人世界的关注,而且在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阵中国古典武侠的飓风。《卧虎藏龙》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李安展示了多少中国元素,而在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让西方观众理解和接受这种展示。
主旋律电影票房口碑双赢(2000)
2000年上映的《生死抉择》是一部振聋发馈的反腐倡廉力作,影片以中阳纺织集团的艰难改革为线索,塑造了李高成、杨诚等有血有肉的党员形象,他们在金钱、亲情、友情面前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令人振奋,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也深深地拨动了时代之弦。
作为一部主旋律反腐片,《生死抉择》不仅在口碑上表现出色,还以1.2亿票房拿到当年的票房冠军。新千年过后商业片迅猛发展,主旋律电影很难再像《生死抉择》一样,在票房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直到2009年的《建国大业》出现,才再次获得了主旋律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大腕》请来外国大腕(2001)
2001年,唐纳德·萨瑟兰来到中国,在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里饰演了一名好莱坞导演,开创了内地电影市场开放后,好莱坞明星来华拍片之先例。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来说,冯小刚能够邀请来一位说英语的好莱坞演员来中国拍戏,已经是一大新闻了。
《大腕》的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个数字接近国产片一般投资规模的十倍。此外,该片的投资资金部分来自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是早期好莱坞投资中国的作品之一,《大腕》也是如今“合拍片”概念的早期形态。这部电影还获得了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王小帅作品柏林擒银熊(2001)
《十七岁的单车》围绕两个少年对一部单车的争夺展开,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北京胡同中拍摄,展现出十七岁少年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对社会规则的模糊认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意义十分明显。该片获得2001柏林国际影展评审团银熊奖和最佳新人奖。当年初出茅庐的高圆圆,一身清纯的学生装扮令人印象深刻。
该片2004年内地公映,片名改为《自行车》。随后几年王小帅的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05年《青红》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7年《左右》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院线制”改革(2002)
2002年6月,全国电影行业自上而下推行城市“院线制”改革。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城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
从2002年开始的电影院线制改革,经过十年来的摸索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市场垄断,形成了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院线制的实行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改革的一个重大标志,“票房分账”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具体运作模式。对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英雄》开启大片时代(2002)
2002年底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上映,主演阵容包括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等顶级阵容,号称投资高达3000万美元,是当年最受瞩目的国产大片。《英雄》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影片提名过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
《英雄》的公映终结了内地电影市场近十年的低靡期,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张艺谋电影生涯从艺术片转向商业片的重要节点。
港片北上元年(2004)
2003年签署的CEPA协议催生了香港和内地合拍片。从2004年元旦开始,港片可以不受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港资在内地发展影院可以控股经营,这大大促进了香港电影进军内地电影业。
2004年后华语电影重心整体北移,十多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强势发展,不但让日渐式微的纯港产片有了新出路,也让中国电影有了对抗“好莱虎”的资本。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踏上了合拍之路,从徐克、陈可辛、王晶到林超贤、郑保瑞,他们的作品占领内地市场每一个重要档期。
《功夫》星爷巅峰之作(2004)
《功夫》上映于2004年年底,在全年内地总票房仅有15亿规模的前提下,《功夫》在内地拿下1.6亿人民币;该片在香港票房为6128万港币,强力助推表现低迷的香港电影;北美票房高达1710万美元,全球票房总额一亿美金,创下了周星驰职业生涯票房纪录。在高票房之外,《功夫》还夺得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诸多大奖。
《功夫》除了有周星驰的金字招牌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足够好看。它所呈现的市井生活的体验,小人物的苦与乐,功夫梦想的励志主题,以及周氏喜剧自成一派的“无厘头”风格,可以说是周星驰导演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顾长卫《孔雀》擒银熊(2005)
《孔雀》是著名摄影师顾长卫的导演处女作,荣获第55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影片分段落聚焦城市转型时期三个青年在青春期所遭遇的苦痛,呈现出来的是理想幻灭、精神萎靡,直到尘埃落定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雀》通过对三个人物的命运描述,反映出一代人普遍所经历的生存困难。当影片中的主角们逃脱了当年的成长环境,进入到社会、开始不同的生活之后,最后汇聚在一起到动物园去看孔雀。孔雀的开屏与否,似乎就与生活的真谛挂钩了。片中张静初拉着破洞的降落伞用力向前飞奔的诗意画面,成为顾长卫最令人回味的经典镜头。
内地电影首次"全球同步"(2006)
根据话剧《雷雨》改编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2006年贺岁档在内地上映,以近3亿的票房刷新国产片内地票房纪录,全球票房7857万美元,是2006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它是第一部真正实现了“全球同步”上映的内地电影,在北美票房657万美元,不如《英雄》。
在制作方面,张艺谋用精心调制的红金色调,渲染出极尽奢华的唐代风貌,并尽量避免进行后期电脑特技的制作,多用实拍,有些战争场面甚至要动用2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在发行方面,该片重演《英雄》的大片模式,新画面与数字院线签署垄断放映协议,上映后整整一个月内全国数字院线只能放映《黄金甲》。
《三峡好人》登顶威尼斯(2006)
贾樟柯在拍摄以三峡民工为关注点的纪录片《东》时,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最后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在《三峡好人》中,贾樟柯依托于河流,以人文关怀的态度为观众展示了苦难下的中国现实,他沿用了一贯坚持的“朴素手法”拍摄风格,对白全部采用方言,不做渲染也不煽情,只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点到为止。
在第五代导演纷纷走向商业和市场的背景下,身为第六代导演代表的贾樟柯依旧坚持在艺术电影的第一线,向国际电影节输出中国优秀电影,这种坚定的态度难能可贵。
王全安柏林擒金熊(2007)
《图雅的婚事》由余男、巴特尔、森格等主演,2007年3月22日在中国上映,并拿下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该片讲述了蒙古族妇女图雅迫于生活的艰辛,带着残疾的前任丈夫巴特尔一起征婚的故事。电影里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充满着人性的悲悯和感伤的气氛。
为了电影的拍摄,女主角余男特地去内蒙古体验了五个月的生活,学习骑骆驼、骑马、放羊,和当地的牧民一起生活,甚至真的去照顾一个男人。在演员之中,余男是唯一的职业演员,其他演员都是当地的蒙古牧民。
八部国产大片齐破亿(2008)
2008年,国产电影迎来真正大片时代。《赤壁(上)》、《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大灌篮》、《投名状》八部电影票房过亿,推动中国成为当年全球票房增幅最大的电影市场,内地总电影票房首次挤入全球前十。全国城市影院的银幕数量同步暴增,首次超过4000块银幕。
《叶问》、《非诚勿扰》、《梅兰芳》三部类型迥异的名导大作正面碰撞,贺岁档电影市场难得呈现一派热闹景象。《叶问》与《非诚勿扰》挤入2亿票房俱乐部,在此之前中国电影仅有6部总票房超过2亿。"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成绩不俗。年度票房冠军《赤壁(上)》成为日本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建国大业》创造历史(2009)
中国电影人为建国六十周年献上了《建国大业》、《十月围城》、《风声》、《南京!南京》等历史题材国产大制作,口碑与票房双赢。
汇集史上最强大全明星阵容的献礼大片《建国大业》为主旋律电影找到打开商业成功之门的钥匙,堪称里程碑之作。影片讲述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号称三分钟出现一个明星,汇聚172位来自全球的大腕级华人导演、演员以零片酬参演,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据报道,影片公映不到4天,总票房就突破1亿元,制造国产电影最快破亿的新纪录,最终以4.2亿元总票房登顶最卖座国产电影。
全年总票房首破百亿(2010)
2010年,内地影市全年总票房收入101.27亿,第一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年初现象级大片《阿凡达》代表进口片登顶全年票房冠军,13.7亿元的票房成绩无片能及。
冯小刚新片《唐山大地震》与《非诚勿扰2》分别在暑期与贺岁档制造佳绩,全年导演总票房近10亿元,其中《唐山大地震》亿6.49亿元票房收官,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新纪录。葛优接连主演的《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与《赵氏孤儿》齐齐在12月亮相,"葛大爷"几乎承包了2010年贺岁档,三部电影斩获近10亿的票房成绩。
这一年最赚钱的国产片是动画大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据报道投资1000万的"IP动画票房高达1.3亿元。
小成本国产片成票房爆款(2011)
以《失恋33天》、《观音山》、《孤岛惊魂》三部电影为代表的小成本国产电影,在2011年出人意料的成为票房爆款。
先是残酷爱情片《观音山》选择以往不被看好的3月份上映,借“妇女节”档期收获票房7200万元,主演范冰冰也凭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随后杨幂主演的恐怖片《孤岛惊魂》在暑期档以500万制作成本换回8950万票房成绩。
国产片的头号黑马在11月诞生,滕华涛导演的《失恋33天》瞄准中国独创光棍节时机上映,在《丁丁历险记》、《惊天战神》、《铁拳钢甲》三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中杀出一条血路,豪取3.56亿票房,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带动了一大片《XX33天》的跟风电影。
好莱坞影帝扎堆来华打工(2011)
中国电影产业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新兴电影市场。获得好莱坞片方关注后,华语电影在2011年开始了“国际化”转型,掀起一轮好莱坞大腕来华淘金热。
中美合拍片《雪花密扇》向“金刚狼”休•杰克曼递出橄榄枝;随后百分百中国制造的大片也纷纷瞄准好莱坞奥斯卡级别的大腕们。
张艺谋导演《金陵十三钗》请到“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成为当时罕见的好莱坞大腕担任主演的中国电影,该片最终代表中国角逐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获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不差钱的冯小刚在《温故1942》拍摄时一口气请来两位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罗迪与蒂姆•罗斯客串国际记者。
中国升全球第二电影市场(2012)
2012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拐点。这一年,中国全年电影票房总计170亿元(约27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2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中美电影的投资关系日渐密切。IMAX在内地加速投建第100块IMAX银幕,20世纪福斯收购博纳集团部分股权。北美资本来华吸金的同时,中国资本也在走出去,万达集团宣布收购北美最大院线之一的AMC公司。
根据WTO协定,中国在2012年扩大进口电影配额,将海外片方分账比例提高到25%。《泰囧》、《画皮2》的火爆也证明国产电影有与好莱坞竞争市场的实力。《泰囧》更代表国产片抢回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成为史上首部票房破10亿的国产电影。
《一代宗师》绽放奥斯卡(2013)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公映时间几经推迟,终于在当年1月与内地影迷见面,让民国美学风格在大银幕上绽放异彩,得到2.87亿的票房收入,成为王家卫电影的内地最好成绩。
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的成就远在票房外,它成了当年最受全球影迷与影评人追捧的华语片。横扫香港电影金像奖,摘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2项大奖。代表香港"冲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并获得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两项提名。
《洛杉矶时报》对《一代宗师》落选外语片最终提名感到不平,评价"对于负责选拔提名的那帮老年人来说,王家卫还是太新潮了。"
《白日焰火》征服柏林(2014)
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的舞台上最受瞩目一次莫过于2014年,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成为当晚最大赢家。廖凡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封柏林影帝的华人演员。娄烨执导的《推拿》则获得了最佳摄影奖。
巧得很,当时给廖凡颁奖的是评委会中唯一的中国人梁朝伟,而梁朝伟主演的《一代宗师》正是之前一年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从1994年葛优、夏雨分别在戛纳与威尼斯封帝,到2014年廖凡柏林,中国电影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集齐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
史上最热暑期档诞生(2015)
好莱坞大片当道的五六月刚结束,三部国产片就接连成为爆款,史无前例的制造出内地电影市场最火热的暑期档。
上映前默默无闻的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依靠一路爆棚的口碑与全民热议的“自来水”现象,在低调的首日票房数字出炉后一路逆袭,最终拿下9.5亿元,成为内地动画电影史票房新王。一周后上映的奇幻大片《捉妖记》由“海归”导演许诚毅掌舵,8天破10亿,最终超过《速度与激情7》登顶影史票房冠军,这是自1994年市场开放后,首个拿到中国影史冠军的华语电影。大鹏导演处女作《煎饼侠》上演“屌丝逆袭”的票房励志故事,营销方式与电影一样“接地气”,豪取11.55亿元总票房。
《美人鱼》大破影史纪录(2016)
周星驰在2016的大年初一携《美人鱼》回归,首日即斩获2.8亿票房。2月14日情人节当天,《美人鱼》一天之内卷走3.1亿,首周吸金18亿,一举将华语电影的首日、单日、首周这三项票房纪录全部打破。在上映19天时,《美人鱼》成为中国首部冲破30亿票房里程碑的电影,最终以34亿票房数字大破此前《捉妖记》制造的内地影史票房纪录。
《美人鱼》强势爆发与西游IP特效片《三打白骨精》、王晶的全明星喜剧《澳门风云3》在2月共同发力,助推中国电影市场月度总票房首次超越北美同期。
《战狼2》奇迹举世瞩目(2017)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17注定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内地票房超过500亿元,超级大片《战狼2》在暑期档以一己之力拯救暑期市场,成为首部冲破50亿元票房天花板、观影人次超过1.5亿的影片,以单一市场的强势表现位居全球电影年度票房榜第7位,缔造了中国商业电影史上的最大票房奇迹。
《战狼2》现象级的成功源于剧本、特效、拍摄技术与大场面制作的高完成度,为中国主旋律商业电影找到了与好莱坞大制作正面对抗的方向,它唤醒了中国观众沉睡已久的观影热情与爱国热血。不仅书写了中国商业制作的里程碑,也赢得全球电影工业对中国式超级大片的瞩目。
三片撑起影史最强春节档(2018)
2018年伊始,中国电影迎来开门红,36.5亿的《红海行动》、近34亿的《唐人街探案2》、22.37亿的《捉妖记2》共同发力,制造史上最强春节档总票房,推动单月票房突破100亿,刷新去年《战狼2》发威拼下的73.7亿元内地影市单月票房纪录,同时打破全球单月最高票房纪录。
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宣部将负责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并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交流。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被裁撤为三大独立部门,国家电影局揭牌成立。
国产商业片改写历史(2019)
2019年是国产商业电影接连改写历史的一年。《流浪地球》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一路逆袭春节档,雄霸票房。让国产片甩掉了五毛钱特效的帽子,迈出了中国科幻电影划时代的第一步。
在开局不利的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以黑马姿态“逆天改命”,凭一己之力带热整体大盘,从上映之日起就不停刷新各种票房纪录,勇夺中国电影史票房亚军。它在叙事层面改变了“重美术、轻剧情”的国产动画电影短板,对哪吒故事的颠覆性改编,在制作水平和视觉呈现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可以代表当下国产动画的最高制作水准,带来了一股“国漫崛起”的全民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