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为什么能开挂?

要学到韩国电影的长处和精髓,我们还要从韩国电影振兴之初开始学起。

放眼全球,韩国电影不仅比不过华语电影,论工业、论艺术价值、论经济效益,可能连全球前十都挤不进。这几十年来,韩国电影最多也只能拿个最大进步奖。

但在大众眼里尤其是中国观众眼里,对韩国电影的评价,多多少少都掺杂着些电影之外的元素。

我们觉得韩国电影好看,并不是指它在艺术价值或是类型片的创新上对世界电影有多少的贡献,而是因为我们对韩影独树一帜的题材风格、背后强大的工业体系的分外羡慕、嫉妒甚至恨。

也就是说,撇开艺术价值不谈,大众的好评大多来自那句:卧槽,这也能拍?

电影《恐怖直播》,其题材和格局让中国观众惊艳,主演河正宇也贡献了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实行电影分级制,百花齐放

韩国电影从本土走向国际,从颓废走向振兴,也就这二十几年的事情。而这一切的拐点都出现在1998年,在那一年里,韩国取消了电影剪阅制度,以分级制取而代之。

审查放开后,韩国电影市场上最热门的题材,一度都是曾经明令禁拍的内容——时政、暴力、犯罪、恐怖、情色、灵异等等。90后这一代年轻人,谁没看过《色即是空》?谁没看过《女高怪谈》?

这一脉基因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断。回顾这几年在中国互联网掀起巨大反响的韩影,如去年的《昆池岩》、前几年的《釜山行》、朴赞郁的《小姐》、罗宏镇的《哭声》、河正宇主演的《恐怖直播》、宋康昊主演的《辩护人》、以及最近大热的《特工》等等,无一不掺杂着上述的几个元素。这些电影的最大看点和最大创新点,也来自于对这几种元素的混搭和解构。

《釜山行》将丧尸片拍出了新境界。

当然,审查制度的废除只是韩影振兴的一个前提。在之后的几年里,韩国电影人为保护本国电影产业所做的斗争,为韩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铺下了稳固的道路。

韩国为保护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来有本国电影配额制度,它规定韩国每家电影院的每个放映厅一年必须放映满146天的本国电影。1999年,韩国为加入WTO世贸组织曾经试图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遭到本国影人的强烈抗议并引起名为“光头运动”的游行。

林权泽、姜帝奎、金基德、李沧东…...几乎所有韩国电影界数得上号的导演都参加了这次运动。他们统一剃了光头,怀抱着自己的遗像,只是为了抵抗好莱坞的入侵。要知道,剃光头在韩国是极强烈的抗议形式。在此高压之下,韩国政府做出妥协,继续施行本国电影配额制度。

韩国导演风格突出,拍硬片有姜帝奎,拍意象有李沧东。图/《燃烧》

他们守住了电影人的底线

光头运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年席卷世界的《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最终不及他们本国的电影《生死谍变》。

在这个运动中,韩国全体电影人拧成一股劲,没有向政治和经济低头。以《触不到的恋人》为代表作的导演李铉升说:“用政治、经济的逻辑来决定减少电影配额制,这决定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摸不着头脑。”

后来在戛纳拿到影后的著名演员全度妍更是愤怒:“以后我们还能看什么,听什么,感受什么?什么都换不了韩国文化。”

《生死谍变》剧照。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16年的釜山电影节。釜山电影节的主席李庸观曾经不顾釜山市长徐秉洙的强烈反对,坚持上映了一部关于“岁月号惨死事件”的纪录片《潜水钟》,由于此事涉及敏感时事,从此釜山政府一直都找电影节的茬。

2015年,釜山市政府削减了电影节的经费,在2016年2月甚至强行罢免了导演李庸观的电影节主席一职。釜山电影节派任的几十名委员,也被釜山市长强行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处分,声称他们没有资格任职,因为没有经过自己许可。刚烈的韩国电影人当然不会屈服,这件事迅速引发了韩国电影人对釜山电影节的一致抵制。

他们认为,第一,文化不能向经济和权威低头;第二,没有开放和自由的创作,就没有韩国电影的今天。这已经可以说是韩国电影人的两条基本底线了。电影分级制实行以来,这已经成为了韩国电影界的共识。

纪录片《潜水钟》英文版海报,英文片名:真相不该随世越号沉没。

韩国电影=香港电影+好莱坞电影

韩国大部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要么就是古装历史、南北问题、动作冒险这几个题材的老调重弹,要么就是由刺到社会痛点的社会事件改编而成。这奠定着韩影的基调——独特的类型电影,和对好莱坞大片的本土化。

在影片选题的思路上,韩影一方面继承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叙事传统,另一方面几乎照搬了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小人物中心形象、家庭温情路线和喜剧片、黑帮片、动作片等几大电影类型。

从《汉江怪物》开始,韩影走向了一条积极吸取好莱坞商业大片模式并进行本土化的道路。此后,《流感》、《摩天楼》、《海云台》、《田禹治》、《与神同行》等韩国本土的灾难片和玄幻片也开始活跃在韩国的银幕上。

怪兽片火了,韩国就拍自己的怪兽片《汉江怪物》;丧尸片火了,韩国就拍自己的丧尸片《釜山行》;“伪纪录”恐怖片火了,韩国就拍自己的伪纪录恐怖片《昆池岩》…....

《汉江怪物》成功地将好莱坞模式本土化。

同时,韩影还保持着向香港电影取经的优良传统,不仅表现为在电影中插入无厘头喜剧人物、家庭温情主线、小人物的励志“逆袭”故事,有时候甚至直接翻拍经典香港电影。

2013年有翻拍自游乃海《跟踪》的《绝密跟踪》,2018年韩国电影本土票房榜前十中,还有翻拍自杜琪峰同名电影的《毒战》。

韩国电影《毒战》翻拍自杜琪峰的同名原作。

更值得研究的是,韩影还存在着一些非常独特的电影类型。它既没有香港电影那样世俗的烟火气,也没有好莱坞电影那样以个人英雄为主体的强叙事,而是以复杂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为底稿,用影像在上面去简单勾勒出一副浮世绘。

在南北题材中,这样的电影有《共同警备区》《特工》《铁雨》等,在社会问题题材上,也有《熔炉》《杀人回忆》《素媛》这样极具韩国特色的电影。

以《杀人回忆》为例,这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韩国电影之一,但这部以连环奸杀案为噱头的电影并不是纯粹的犯罪片、惊悚片,而是通过这些案件勾连出了韩国的现代史。韩国电影人非常擅长在类型片中拷问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

《杀人回忆》剧照。

然而,因为工业的关系,这些商业电影大多呈现出一种题材多样、风格却极度单一的效果。除了煽情还是煽情,两个男主的故事也要煽情;除了讽喻政治还是讽喻政治,有时候甚至到了为黑而黑的地步。

所以在整个电影工业中,除了几位风格比较突出的导演如朴赞郁、罗宏镇、奉俊昊,大部分韩国导演其实都走上了商业电影流水线的道路。

这几年来,中国电影人其实也一直在学习韩国电影人的选题思路——熟悉的题材拿来老调重弹,到了中国就是《风声》和《集结号》(谍战片与抗日剧),改编刺到社会痛点的社会事件,到了中国就是《我不是药神》(医疗问题)。

韩国的现实题材电影,对影响了中国近年的电影创作。图/《熔炉》

冯小刚在《集结号》的拍摄过程里尝到过和韩国导演姜帝圭(《太极旗飘扬》、《生死谍变》)合作的甜头,很明显也学习了一些拍摄战争题材电影的方法。在《芳华》中,冯小刚还强行插入一段战争长镜头,希望以此来提升影片的逼格。由此可见,韩国商业电影对如今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国产电影,其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然而,这终归还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形式问题,要学到韩国电影的长处和精髓,我们还要从韩国电影振兴之初开始学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