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骂战救不了中国电影

最终名单刚一公布,这股舆论风暴就彻底起来了。

6月29日,金扫帚奖在线上直播了颁奖典礼。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不评优,只评差的奖项,金扫帚奖无疑是特殊的。

敢逆流而上,把烂片脸上镀的金一层层扒下来。

放眼国内,没点血性真不敢干这得罪人的事儿。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份特殊,苦烂片久已的观众们,对金扫帚奖多了几分期待。

大家需要一个发泄口,来为自己亏损的电影票鸣不平,为自己辣伤的眼睛讨公道。

所以,这金扫帚奖,一年办的比一年声势浩大。

今年的金扫帚奖也毫不意外,掀起了一阵阵讨论热潮。

热搜挂了一天,讨论量也沸了挺久。

但回望整个活动,它像极了一场街市里的生死械斗。

被扯下的底裤里裹着尿片,打掉的老花镜里抹着一层油垢。

没人料到它竟成了一场不体面的闹剧。

粉圈来袭,业内抱团

自2月下旬金扫帚名单出炉,某位明星上榜,就预示了这场颁奖礼必定会引来一场血雨腥风。

果不其然,舆论风暴自提名起就开始酝酿。

粉丝们不满提名结果跑去微博阴阳怪气,然后编剧汪海林坐不住了。

亲自下场担任金扫帚奖终审评委。

求锤得锤。

这结果,粉丝们自己估计也没想到。


后来,因疫情的缘故,本该定于3月22日的颁奖礼无限延期。

三个月后,金扫帚奖终于在线上办了起来。

《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和主持人先是颁发了“十佳电影”,嘉奖2019年的优秀电影。

张颂文、咏梅、郭晓东等明星先后到场庆贺。

之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是“重中之重”的金扫帚奖。

而最终名单刚一公布,这股舆论风暴就彻底起来了。

最令人失望影片:《上海堡垒》《诛仙1》《下一任:前任》

最令人失望导演:滕华涛《上海堡垒》程小东《诛仙1》

最令人失望编剧:滕华涛/韩景龙《上海堡垒》

最令人失望男演员:肖战《诛仙1》

最令人失望女演员:孟美岐《诛仙1》

无孔不入的粉丝控评招式开始在所有相关话题下刷起了各式宣传语。

有大肆批判的,有虚心受教的,有事不关己的。

一时之间,真粉?路人?黑子?傻傻分不清楚。

在赛博信息社会中,上演一出出“碟中谍”。

而那些旁观者忍不住提两句的,也是不行。

提就是蹭热度,说就是不怀好意。

私信爆炸式的涌向你,敢问几个人能受得了?

提都不能提?敢问您家哥哥/姐姐是谁?

You-Konw-Who吗?

一提名字,一道阿瓦达索命咒就要劈头砸来?

不可说,不让说。

粉丝们“真好”“真棒”“真优秀”,“Ta多么单纯善良、多么安静不争”的评价,像个玻璃罩牢牢保护着明星们。

明星们失去了内省的机会,反而只觉得“全世界与我为敌”。

这般自我感动下,打造出的委屈人设更是戳中了粉丝们柔软的心房。

粉圈“永相随”口号越喊越大声,给了明星们勇气。

于是乎,明星们继续在“烂片之路”上越走越远,把“瞪眼神技”越磨越精。


与此同时,另一种宣传反击也来了。

简直把一众看客给整乐了。

不争辩,只是配上了几张业内人士赞许的截屏图。


简而言之,一个中心思想:你们不懂他的优秀,他的优秀早被官方定论了。

这边粉丝还没消停,某导演也忍不住发声站队。

字里行间的意思跟粉丝们声嘶力竭吼出的:“你知道我们家哥哥/姐姐有多努力嘛!”别无二异。


演的好不好是其次,努力最重要。

只要哥哥/姐姐努力了,这演技就要夸,这作品就要赞。

看到这着实纳闷,什么时候“努力”成了评价一个演员的标准?

下雨、烈日的时候,不是一整个剧组都在遭罪吗?为何单拎出来明星的辛苦大说特说。

赚着比普通人高几十倍、几百倍的薪酬,连最基本的职业要求——认真、努力都做不到的话。

那试问演员的职业门槛是不是也太低了?

之前,陈道明接受央视采访,就曾大批特批过这种“廉价努力”:

“动不动手破了、哪儿摔伤了,冬天在水里面,夏天穿大皮袄……全部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你就是干这个的!你拿的就是这份钱!”


并非说努力是无用的,是不值一提的。

而是努力本就该是每个演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它不该被大书特书。

如果一位演员对自己的作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严格执行。

比如,不在乎偶像包袱改变自己的体重,或者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一门语言、技术……

这些确实都值得观众称赞。

而不是现在这样将一个人人都应知晓的基本职业素养大夸特夸。

试想,如果这都成为了常态,那请问演艺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倒退?


当年张曼玉拍摄《警察故事2》,铁框砸伤了头,止了血,继续拍戏。

另外最令人愤怒的在于,业内人士拿“努力”来站队力挺着实显得不够专业。

难道是因为圈内”倒模小生”、“数字小姐”见多了,现在出来个正常工作的都要夸一夸了吗?

遇到这种被批评的事不想着反思,只想着站队、抱团。

那电影院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科长贾樟柯发微博,怎么没业内人士站出来说两句?

您的看不下去呢?


金扫帚奖已经过去几天了,依旧没有获奖者回应发声。

是,得这个奖是件挺丢脸事儿。

但“知耻”才能“后勇”啊。


王宝强是唯一一个到场领奖的演员

如果只想着狡辩,不想着怎么可以下次冲出重围。

只想着护短,不想着如何虚心受教,总结教训。

那观众怎么可能在这个演员、导演、编剧……身上看到未来?

或者说,我们怎能称他一句“演员”,称这是一部“电影”?

电影并非儿戏啊!

立奖不易,且行且珍惜

毋庸置疑,金扫帚奖的存在必定会有争议。

毕竟“优”谁都想争,“劣”避之不及。

而在当下这个赞美都会被曲解出1000种意思的舆论环境。

一个批评更是核弹级别的连锁爆炸。

人人都忙着立人设,表立场,反而该认真讨论思考的事儿、理儿全都没人在意了。

要知道,金扫帚奖本意是为了鞭策中国电影,泼一盆冷水给过热的流量经济降温,给中国电影剔除糟粕,呼唤观众理智。

可以说,如果三金奖(金鸡、金像、金马)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上限,那金扫帚奖就是要为中国电影立下限。

而一直以来,金扫帚也确实做到了。

田壮壮、蔡明亮、贾樟柯等导演都不同程度表达过对这个奖项的肯定。


也正是因为这种肯定,让很多影迷对金扫帚奖多了些要求。

但回看今年金扫帚奖,说实话,难免有些失望。

今年是金扫帚奖走过的第十一个年头了。

本以为会看到点改变,可依旧没有。

首先,评奖机制仍然粗糙。

初始名单靠网络收集而来,然后由《青年电影手册》汇总得出。

这样固然体现了民意,但网友基数如此大,如何定义“心之所向”呢?

是根据电影评分和票房差距过大?还是投资过大但口碑太差?

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有一个明确化的硬性标准在,比如评分、舆情指数……

否则,太多的主观性只会让这个奖项折损了一些专业性。


金扫帚奖中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

网络汇总投票之后直接进入终评,由评审团来评判。

那评审团的资质又如何评判呢?

如果为了保证客观,大多挑选独立影评人。

那这些影评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毕竟目前我国并没有像美国一般有专业的影评人协会,如果单就国内影评人来评述,这奖不太容易服众。


同时,如果挑选的影评人占大多数,是不是也不够完善?

毕竟,电影是门融合了多门工种的艺术,剪辑、造型、配乐、特效……这些都是有专业度量的。

所以,评审团是不是应该更全面一些?

就拿隔壁差不多“同龄”的First影展来说,他们的评审团里就既有导演、演员、编剧,也有艺术家、作家……

当然了,两个奖虽不甚相同,目的也千差万别。

但在评委会的选择上,这一点金扫帚奖确实应该慎重考虑下。


第14届First影展评审团名单

总体评判一个电影,讲究的就是全面而深入。

如果少了标准,只会让影迷们感到迷茫,甚至不由发出一声质疑:

金扫帚的定位是什么?

到底是严肃批评?还是娱乐大众?

如果对标美国金酸梅奖,那走的就是娱乐大众路线。

毕竟这个金酸莓奖,本身更多的是追求娱乐性。

因为他们连正儿八经的奖名都不一定能起好。

你能想今年的金酸莓有个奖项居然叫做“最肆无忌惮漠视人命和公共财产奖”(最后颁给了《第一滴血5》)?

而如果金扫帚奖真的要做到严肃颁奖,鞭策中国电影,那它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巨大的。

这就要求它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内化丰富自己的评选标准,或者评审团机制。

而不是自娱自乐,固步自封。

毕竟一个评判优劣的奖项它本身也要有进步,有反思,这样评判起别人来才更有底气。

而如今,金扫帚深陷与粉圈的拉锯战,这着实没必要,也着实上不了台面。


其实,话说回来。

热度,意味着关注,也就意味着期待。

金扫帚奖闹剧般的终结其实也证明着观众们对流量明星是“恨铁不成钢”,对金扫帚奖抱有“更上一层楼”的厚望。

可现在的他们撕的你死我活,把演员的基本职业素养丢了,把金扫帚的初心给扔了。

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我们想看到的是明星们摆脱流量的帽子,铭记努力是基本工作原则,不是炫耀资本。

我们更想看到的是金扫帚奖精细化评奖机制,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不再陷入和粉圈的骂战中去。

要知道,泄愤的无端谩骂永远救不了中国电影。

唯有清醒而理智的自省才可以。

无脑谩骂救不了中国电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