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年的持续低迷后,终于在2021年春节档爆发。根据猫眼平台的票房数据,2月20日中国电影当月票房便突破100亿,这是历史上第三次中国电影市场单月票房破百亿。而在2021春节档中,电影《刺杀小说家》是相对独特的一部作品。
独特的《刺杀小说家》
电影《刺杀小说家》改编自80后作家双雪涛的同名作品,影片以技术为卖点,呈现出较高水准的视觉效果。双雪涛的作品在严肃文学爱好者的圈子里颇为流行,《刺杀小说家》出自他2016年的小说集,原作不过万余字,但意象丰富,故事性强,有传奇色彩,适合做电影化改编。
《刺杀小说家》保留了原作的人物设定和双线叙事,但加强了小说内外的对应关系:小说家路空文(董子健饰)乃中年“宅男”,6年前开始沉迷创作小说《弑神》,而现实似乎会被小说内容影响。《弑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神魔不分的乱世,统治者赤发鬼发动“内斗”以维系统治。每当赤发鬼受伤,现实中科技公司的CEO(于和伟饰)也会出现同样症状。所以,后者找到关宁(雷佳音饰)刺杀小说家。关宁的女儿小橘子6年前被人贩子拐走,下落不明。直到发现路空文笔下的一个角色也叫小橘子,关宁转而帮助路空文完成创作。
尽管拥有优秀的文本和成熟的电影技术,但电影收获的口碑和评价却呈现出两极分化。比如,反对者中的“原著党”认为,电影相比原著“浅薄”,空有“皮囊”;剧情不完整,电影中魔幻和现实的呼应不够严丝合缝,甚至很多伏笔最后都没有呈现;还有人表示,无法把握电影的设定与思路,不理解其含义。支持者对电影的视觉效果赞叹不已,认为影片的镜头语言和情节丰富灵活,节奏急缓有度;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解读导演路阳设置的各种隐喻、意象和暗示。不过,从票房数据来看,截至3月1日,电影票房尚不足9亿,能否收回成本仍然存疑。
表意模糊的商业类型片
有不少观众在评论路阳的电影《绣春刀》时表示,路阳在拍摄商业类型片时主次分明,剧情跌宕曲折,主题清晰,尽管爱用隐喻和寓言,却不影响作为商业片的流畅。但在《刺杀小说家》中,不同的观众的体验却完全不一样。
比如有评论者认为,影片并不仅仅是一部奇幻电影,更是一则历史寓言。但是,在这个意义丰富的文本里,双雪涛和路阳讲述历史寓言、表达政治性的冲动影响了情节的表述。因此,很多观众从纯粹的、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来看待影片,很容易看不懂,认为纯粹是追求特效。换句话说,要完整地看懂该影片,必然要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社会逻辑的知识储备。
也许正是这种表意模糊,让商业片在更多的观众那里失去了市场。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并非拒绝接受隐喻或寓言,而是观影过程中持续产生的快感造成观众注意力的游移。实际上,真正的快感来源应该是近似于观众身处一部3A大作之中,通过主角视角,以“通关”+“解密”的叙事模式体验故事的全部进程。而对“原著粉”而言,一个“子弹会拐弯儿,一言不合就拿着加特林机枪对战上古神魔”的二次元世界,虽然贴近年轻一代观影者的审美趣味,但当听到雷佳音饰演的关宁喊出“代表月亮消灭你”,严肃文学的质感便瞬间被瓦解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电影在普通观众和“原著粉”那里同时失了分。
电影工业制作能力的一次演练
尽管口碑分化,但《刺杀小说家》的亮相仍然具有历史意义。实际上,今天大部分国人对于国产电影技术天花板的想象,还来自于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其75%的特效制作由中国人完成,而制作方之一MoreVFX正是《刺杀小说家》的视效团队,虚拟技术供应商也全部来自国内。
根据MoreVFX CEO徐建的手记:“影片筹备时间为11个月,拍摄4个月,全部视效镜头共1700多个,视效制作耗时26个月左右,共投入视效艺术家、技术指导、制片管理人员约700余人。其中70%的视效镜头带有数字生物表演,所有视效工作拆解成单独任务已高达3万多条,少则每人半天左右,多则一人三个多月,综合下来每条任务平均耗时近10天”。
《刺杀小说家》也因此拥有了很多“第一次”的名号。比如“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影片”,并且是国产片第一次完整应用了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的电影制作。通俗来说,影片中的画面效果是目前国产片用“技术”“拟人”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之一,此前中国观众对这一技术的觉察多来自好莱坞,而《刺杀小说家》中“赤发鬼”的形象将国产片同类元素的质感大大提升。据称,导演路阳为理工科出身,对探索电影工业技术革新颇为热忱,甚至亲自参与了制作过程中的公式数据测算等环节。
尽管《刺杀小说家》的票房并不理想,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影片的成功之处。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为中国电影工业打造替代进口的模式,为电影工业体系所需的各部类发展打下基础,为整个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及找到更成熟的资本运作方式,那么《刺杀小说家》这部立意复杂的电影,也应当被看做本土电影工业制作能力的一次高度整合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