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影市,进入比九月更淡的片荒期。国庆档的几部“种子选手”没有一个大爆,后续热度也明显不济。这几天讨论最热烈的,反倒是一部后来居上的文艺片。
对,就是之前叔验过货的——《找到你》。
两位母亲,一个孩子,串起不同身份、阶层、家庭关系的激烈对撞,当然,最核心的议题还是关于女性——母爱与当代女性困境。
早在6月上海电影节的时候,叔便观看了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该片。最直观的感受第一是有点被姚晨的表现意外到,习惯了她风风火火的荧屏傻大妞形象,没想到在这片里从头到尾情绪都hold得很不错。
一个习惯了独立的职场女性,崩溃心碎都必然不会是琼瑶式的歇斯底里,姚晨演出了压抑下的绝望,这个角色身上的“大悲无声”,也终于让惯于聒噪煽情的“中国式悲伤”有了那么一些不一样的进步。
第二层感受,便是今天不吐不快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主导下的影视作品,对职场女性的天然歧视和敌意。
姚晨饰演的律师李捷,是一个正在和“妈宝男”前夫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单亲母亲。为了自己和孩子有足够的经济保障,白天她必须全身心投入职场工作。马伊琍饰演的“农村保姆”孙芳,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李捷放心地把年幼的女儿交给了这个看上去跟孩子“很有缘”的保姆,没想到有一天,保姆带着孩子,毫无征兆地消失了……
刚刚在职场经受完陪酒应酬和性骚扰的李捷回到家,顿时陷入了巨大恐慌。她开始疯狂、强悍地寻找,通过一切可能的蛛丝马迹,追寻保姆和孩子的下落。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忍受无边的丧女之痛,还要经受来自前夫和前婆婆对于她“看管不利”的强烈指责。而这难熬的每一分每一秒里,她,始终是一个人。
再来看看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保姆孙芳。
她带走孩子的缘由,牵出了另一段关于她自己身世背景的悲惨经历。
中国农村底层女性身上可能背负的“苦”,都被导演和编剧在孙芳这个角色身上真实又集戏剧化之大成地体现了。——没有独立稳定收入,嫁给了一个酗酒赌博又家暴的混蛋丈夫,生下一个有先天性“绝症”的孩子,混蛋丈夫当然不会管,但是这个自身难保的母亲拼了命也要把孩子救活……
于是,为了赚钱,她吃遍了各种苦,陪酒、当小姐、用感情和身体的双重“奉献”换取社会小混混的帮助……
可惜最后,孩子还是死了。这成了击垮孙芳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她怨恨社会的全部根源。
这怨恨为什么会投射到李捷身上呢?——因为,当初她孩子住院的时候,刚好李捷的孩子也住进了医院,由于床位紧张,医院就把交不起费的孙芳孩子从病房赶了出来。于是,孙芳便把李捷孩子“抢占”床位看成了导致她孩子死亡的罪魁祸首,夺走这个孩子,便是她心里对李捷这家人最好的复仇。
上海电影节首映之后,媒体和舆论的焦点便大多集中在孙芳身上——大家给了马伊琍和这个角色几乎完全一致的正面赞赏。首先从演员的角度讲,女明星敢于扮丑扮土颠覆自我,那是绝对地拉好感;其次,一个“弱势女性”的“可怜”、“悲惨”和“不屈不挠”,绝对符合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同情、认可及赞美。
然而,叔不这么看。
第一, 关于孙芳这个人物。
孙芳悲剧的客观根源在于她的底层身份和认知的局限性。可悲剧最终发生的开端,还是她自己主观的选择。“越没有能力养,越是随意的生”,这是中国的社会现实,也是一个难堪的悖论。
人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不是人人都做好了当父母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更包括现实经济上的。面对一个废柴丈夫,明知依靠无望,还执意要生养孩子,这样的飞蛾扑火,叔不认为是伟大。
如若她是在被丈夫的强暴下有了这个孩子,那电影中过度展现的她对这个孩子到来的憧憬,便实在是让人费解。
作为母亲,孙芳对病中孩子的付出无可厚非、令人动容。可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小混混男友算什么?也许这份交往确有一定的真情实感在,可对孙芳来说,孩子才是生命的一切。于是,她不光自己下水,还拉着男友一起下水。小男友爱她,就为她无怨无悔。可接受帮助的孙芳,有想过男友的难处,对男友的不公平吗?
第二, 关于孙芳的所作所为。
从片尾孙芳的控诉和李捷的忏悔来看,孙芳带走孩子除了复仇,还主要基于两点:第一,认为姚晨不够爱孩子、不配做母亲;第二,认为姚晨作为雇主对自己不够关心。
试问,你只有能力做全职母亲,或者能更出色的做全职母亲,就认为上班的人不够爱孩子、不配做母亲,这是什么逻辑?你作为一个保姆,雇主不仅要付你工资,还要自觉体察关心你的思想情感,这又是什么要求?
当然,我们不希望人情冷漠,社会应该充满相互关爱。但把情义当道义,这是不是有点太道德绑架了?你不容易,别人就容易吗?何况片子里展现的李捷对孙芳的日常关照,放在现实生活里绝对算得上中国好雇主了。
更何况,孙芳在成为李捷家的保姆前就曾在花园里凶狠地伤害过孩子。你曾经受到伤害,就要把这份伤害理所当然地加倍报复给不相干的人,还需要别人理所当然地抱以宽恕和同情……?原谅叔,这样的人设,实在接受无能。
第三, 关于母爱。
孙芳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她就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母亲?李捷为生活打拼只能把孩子交给保姆,她就失职、不够爱?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同,但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孙芳和李捷的母爱,没有高下之分。无论全职妈妈还是职场母亲,只是都难两全罢了。
李捷有一段独白:“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做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是一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不算是一个职业。”
明明是在讲女性的两难,可影片最终传递的,却是“弱者不易,我弱我有理,强者就该无条件为弱者买单”的可怕价值观。在传统道德的至高点上,看上去的“强者们”,变成了最容易被道德审判的“弱势群体”。
《找到你》的孙芳和李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同样讲述两个不同女性碰撞的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马伊琍同样演了一个经历“丧失”的弱势女性罗子君。虽然孙芳和罗子君身份和处境完全不同,但编剧导演们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投射的情感,和对她们身边女性的态度,其实竟如此相似!——我弱我有理,职场女强人只配付出,不配被人爱。
没有孩子的唐晶,和有孩子的李捷一样,都被男人无情抛弃。根本原因都是:“你太强势了,不像个女人。”
于是,在必须坚强的外表下,她们的伤心、痛苦、艰难,都理所当然被忽略。因为,“你这么强,什么都不是事儿。”
于是,她们的隐忍,变成了旁人眼里的“冷漠”。就像唐晶被斥责“更爱工作,不够爱男友贺涵”一样,李捷也以同样的角度被斥责“只顾工作,不够爱孩子。”雷厉风行的样子被贬损:“你看看你现在还像个女人吗?”
反观罗子君孙芳们呢?不会想那么多,凭感情行事。罗子君心安理得在家做富太太的时候,没想过万一有一天被抛弃要如何自立、如何过活;孙芳嫁给了这样一个禽兽丈夫还要不顾一切生下孩子的时候,也没怎么想过要靠什么把他养大。
靠爱吗?是的,靠爱。于是,导演编剧们为落魄的罗子君安排了两肋插刀的接盘侠贺涵、无怨无悔的好闺蜜唐晶;被逼上绝路的孙芳,也有一个痴情爱她、帮她的小混混男友。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外挂们都紧紧牵着她们的手。
这是多么美好的主角光环,多么温暖的大团圆结局啊。可现实真能如此般温柔吗?叔不否认有天生被上天垂怜眷顾的“贵人”,可更大多数的现实,是《找到你》里丈夫出轨还被无情抛弃的第三位母亲朱敏。李捷对她说:“我之所以那么拼命工作,就是不想在有一天面临和你一样的困境时,陷入和你一样的被动。”
李捷唐晶们拼命独立,就是因为,李捷跟前夫说的那句:“不想让女儿被爱情和婚姻定义,她应该更自由。”
可惜,无论生活还是影视剧,都不会让女人轻易自由。
有自由意志的李捷,深谙社会生存规则的李捷,最终还是在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下,向人情妥协了。
她向孙芳下跪忏悔,大声喊出:“对不起,我错了!”
——请问,她哪错了?
她在经历劫难后“幡然醒悟”,在法庭上态度反转,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代理意志,怀着一腔觉悟和同情,让法官把孩子判给不太具备抚养能力的母亲。
——请问,这样做真的够专业够正确吗?
无论哪种爱,只要是真的,都伟大。但叔始终认为,真正负责任的爱,是首先具备独立和爱的能力。
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也是社会规则,你要是真相信“有情饮水饱”的童话,那得祝你足够有运气才好。
而那些独立坚强的银幕女性们,请不要再让她们陷入传统道德审判的囹圄。
你只有首先认可独立,才有可能获得独立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