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钱改分”的豆瓣遭舆论围攻,“中国版烂番茄”或许正在赶来的路上

豆瓣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豆瓣没有以合理的评分机制来平衡这两类用户群甚至更多层级用户群的话语表达权。

有时候,看豆瓣影评要比看电影还过瘾!

尤其是在电影《流浪地球》的豆瓣评论区:

▲豆瓣网友对《流浪地球》一星评价的争论

豆瓣有人给《流浪地球》打一星

我就给豆瓣App打一星

目前《流浪地球》上映9天,票房突破30亿。在票房不断创新高的背后,围绕影片的各种争议性讨论也在各网站平台不断发酵。

这其中首当其冲者,就是影视评分网站——豆瓣。

据悉,《流浪地球》在豆瓣的开画评分为8.4分,甚至还一度小升至8.5分。但近日该电影的豆瓣评分却从8.4分直降至7.9分,其中“一星率”高达2.3%;同时网络上关于《流浪地球》豆瓣评“五星改一星”、“高赞好评被收买改为差评”、“《流浪地球》一个差评1000元”等传闻甚嚣尘上。

▲《流浪地球》今夕豆瓣评分对比

对此,豆瓣于昨日公开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并不存在传言中“高赞好评被收买改为差评”的情况,而且经豆瓣电影工程师统计了当前《流浪地球》的前500个热评(高赞评论)发现,仅有4位用户有过跨分数(非相邻分数)修改评分的行为(其中2人由三星修改为一星;1人由一星修改为三星;1人由二星修改为五星)。

此外,针对有网友晒出的“收费改一星”豆邮截图,昨日豆瓣社区相关运维工作人员也发布通报称,经调查,被举报的涉嫌收买用户修改评分的账号,其行为均为恶作剧,已给出相应的处罚。

▲某豆瓣网友晒出的“收费改一星”豆邮截图

而且针对“评分后可修改评价内容和分数但点赞数仍在而或被水军利用”的机制漏洞问题,豆瓣最后还承诺,将在用户修改评分后,将评论的“有用”(点赞)数据清零,不断优化评论展示的具体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但显然,豆瓣评分机制方面存在的明显问题,已经惹了众怒,尤其是《流浪地球》的铁杆影迷们,为“以牙还牙”,他们纷纷跑到各大应用商店的软件评论区,毫不留情地给予了豆瓣App一星评价。据华为手机应用商店数据显示,约有1.3万人给豆瓣App打出了1.9的综合评分。

▲华为应用商店网友针对豆瓣App的评论

有人在捧杀,有人在棒杀

两极化争论中平台参考价值贬值

“打五星不理解打一星的,是因为觉得对方收了钱;打一星的受不了打五星的,也是因为觉得对方收了钱。”

暂且不提过度解读的同行打击阴谋论和已司空见惯的刷水军行为,这次“《流浪地球》刷一星”事件背后的主要矛盾症结就在于此——豆瓣两个针锋相对的群体在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话语权。

四年锻一宝剑的自信,让《流浪地球》早早就开启大规模超前观影,很多首批观影的影评人和观众,初见影片时基本上都大赞惊喜和惊艳,这种极有公信力的口碑传播大大提高了很多一开始对电影并不抱希望的普通观众的期待值。

▲豆瓣关于《流浪地球》的五星好评

但随着电影的持续上映,观影人数大增、口碑不断发酵,不同的观众人群和审美层次也在不断加入。激情过后的冷静期,相较于初见时的惊艳,《流浪地球》的评分逐渐进入了一个被观众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的阶段。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但正是由于这部标榜“中国首部硬科幻”的电影本身所具备的突破性意义,也让很多人“情怀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们(来自对方的称呼)抱着鼓励的心态给予了这部电影偏高的分数。因为相较于电影本身,他们更看重的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带来的重大突破意义;

但相较于前者的温和鼓励,另一派的“慕洋犬”们(来自对方的称呼)却对国产电影更加严格甚至是苛刻,而且无论是从影片情感内核出发还是从评价者情感要求出发点,都极度反感被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等进行道德绑架。

▲豆瓣关于《流浪地球》的一星好评

喋喋不休的无果争论之下,人都很容易失去理性,变得极端情绪化,尤其是后者,为了表明坚定立场,在影片评分上更加强调主观化,将对影片的评价上升到某些演员的舆论事件身上,除了“踩意识形态”,还以更激进的声音在电影评论区“踩演员”,对演员进行人身攻击,完全演化为“情绪打分”和“恶性差评”,甚至是前文所提及的“带节奏”和“刻意黑”等问题。

▲知乎某网友关于此次“一星事件”的评论

显然,在此次豆瓣评分中产生的《流浪地球》差评中,有很多非理性情绪混杂在其中。简而言之,这些豆瓣用户在一顿霸气十足的差评猛操作之后,恨不能高呼:大家都是豆瓣用户,你有打五星的理由,我也有打一星的权利,管什么专业和不专业,管什么懂和不懂,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只有好看与不好看!

所以可惜的是,也正是这两种不够理性的、较为极端的态度所引起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大部分用户针对电影本身发出的很多中肯而热忱的评价,对电影口碑和本身形象反而是一种贬值。

正如“人民网”报刊文评所言,“一部电影能成为公共话题、激发公共讨论,也意味着这部影片有讨论的价值,更意味着观众对中国科幻有着进一步的期待”,但有人在捧杀《流浪地球》,有人在棒杀《流浪地球》。

而其承载平台豆瓣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正是因为豆瓣没有以合理的评分机制来平衡这两类用户群甚至更多层级用户群的话语表达权。在对电影口碑的两极化恶性争论,对评分平台的形象更是一种严重贬值。

小众变大众

采取分类评价体系或更有参考意义?

人人悉知,早期的豆瓣就是一个倾向于文艺电影的小众文青聚集社群,但成立十三年之后,豆瓣逐渐成为国内较有权威性的影视作品评分平台,电影尤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但小众平台逐渐大众化和商业化之后,用户群体分化带来的精英公信力下降和各类言论争议性变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除了此次在电影《流浪地球》身上出现的“五星改一星”和“将近八分的电影但首页几乎全是一星评价”等问题,豆瓣一直遭人诟病还有“未看过电影就可以进行评价”等明显问题。

虽然非理性电影观众的培养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平台存在的这些机制缺陷问题却需要平台尽快引起重视。因此,在此次《流浪地球》一星差评”事件之后,为重新赢得公信力,豆瓣或许应该以此为契机适当完善平台评分机制。

▲昨日豆瓣在影视讨论区发布的处理公告

北美观众观影时较为依赖的影评网站“烂番茄”所采取的“普通影评人评价+专业影评人评价”的模式,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对豆瓣具有参考意义。

据介绍,烂番茄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是基于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等所有网站认证影评人的评价得出,网站会根据影评人的评价认定影片是“好”(即新鲜番茄,正面评论超60%以上)和“不好”(即烂番茄,正面评论低于60%),或者“推荐”和“不推荐”。

而电影评价分为T-Meter Critics 和 Top Critics两种 ,一个是大众和专业影评人的综合评分,一个是专业影评人的评分。

但除了影评人评分和观众评分可以产生直观对比的趣味性,这种不能被称之为“电影评分”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方法,会造成分数结果偏向两级。

因此,针对当前“引起的争议,豆瓣唯一能借鉴烂番茄的或许就是——可根据自身用户属性,将人数过亿的“大众评审团”进一步细化,来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其中一个是专业化的媒体、影评人评分体系,另外一个是门槛的大众化评分体系,进而使得电影评分兼具大众性和专业性,这样产生的电影评分对于观众的参考意义或许更大一些?

但最终说一千道一万,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观众,无论是哪个影评网站的电影评分,无论是“五星好评”还是“一星差评”,就是个参考标准而已,影片质量如何,观众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始终还得有点自己的判断力才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