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会像《小小的愿望》一样被“过审”耽误吗?

“弱化”处理,才是类型片带着镣铐跳舞的方向。

担忧。 

随着官方“电影《少年的你》将于10月25日公映”的确认,进入大段空窗期的10月末电影市场迎来了新生力量。而《少年的你》一系列“撤档-删改过审-再定档”的操作似曾相识,这不正如不久前的《小小的愿望》如出一辙。 

此外,与《小小的愿望》讨论性话题同样的是,关注暴力欺凌的《少年的你》也在直击当下社会的某一“痛点”。 

而抛开影片的其他问题不看,《小小的愿望》过审删改后性这一切入点变成了谈恋爱,这一变动使得电影核心无力承担起整个故事,不如人意成了意料之事。 

空降的《少年的你》也由原本138分钟删减了3分钟剧情,想来那些敏感内容同样被进行了处理。

那么,删改后的《少年的你》是否重蹈《小小的愿望》的覆辙,被过审“耽误”,无法达到观众的期待呢? 

本土类型片的现在时

抬头。

(韩国类型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国内电影市场在追求商业化的进程中陷入了被唯流量论,走“流量+IP”公式的影片不在少数。影片参差不齐的质量导致整个产业的基础发展非常薄弱,在长期拉扯的过程中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畸形。 

而同时期的韩国,从《熔炉》揭露学校性暴力事件,到《釜山行》对人性真实细腻的描写,再到《辩护人》对边缘群众的关注,韩国类型片在尺度、题材方面不遗余力地探索进步,受到了国内观众关注和认可,甚至在国内观众心中占据了一定地位。 

经过了残酷震动的“狂奔期”,“流量”地位开始被削弱,国内电影市场终于开始回归到一个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同样的,韩国已成为不可否认的电影强国,整个国内市场与其之间的巨大差距被清晰地摆在了眼前。 

于是,看到了文化相似的韩国类型片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之后,国内电影市场开始尝试各种方式与其合作、以求发展。 

(翻拍片)

从2011年开始,通过翻拍韩国票房和口碑两个方面都已成熟的类型片,国内电影市场希望能迎合观众,更能引起社会共鸣,使得国产类型片越来越多元化。

于是,《分手合约》《重返20岁》等影片开始不断出现,翻拍韩国类型片已经成为国内电影市场中的常见动作,韩国影片成为了国产片翻拍的重要战场。而经过了翻拍一系列韩国类型片,国内电影市场已经通过学习借鉴韩国类型片,在商业化进程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目前,国内的本土类型片在追求社会共鸣与多元化的道路上渐渐脱离了韩国类型片的模式套路,开始进入到自我发展阶段。 

事实上,《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等影片的出现,也正是这国内电影市场在类型片方向自我发展的成果。可以预想到,国产类型片的未来将会走得越来越远。

(国内的韩国翻拍片一览表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总结近些年国内电影市场翻拍的韩国类型片,类型片的国内市场表现并不是都如《重返20岁》那样尽如人意:近半数票房未超过1亿元,超过一半豆瓣评分不及格。 

而其他自主发展的类型片也多多少少因为“过审”、“技术问题”等出师不捷,或在商业价值方面始终有所欠缺。 

原因无他,国内类型片多数只是一味借鉴韩国,在“拿来”的过程中忽略了本土化的现实问题。 

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敏感内容+观众差异。

像是讨论性话题的《小小的愿望》、聚焦暴力欺凌问题的《少年的你》,不少国产类型片在上映前夕都因为“过审”问题临时撤档进行内容上的删改,再重新定档。之后,这些影片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样的系列操作的负面影响。 

虽然《小小的愿望》本身质量问题不可忽视,但由于“过审”进行了内容阉割,“破处”变成了谈恋爱,故事支柱被彻底破坏,整个故事质量更加垮塌,缺少引起观众共鸣的说服力,不尽人意并不出乎意料。

而同样的,触及暴力等敏感内容的《少年的你》为了“过审”删减了3分钟剧情,因为审查压力在内容上进行的调整也引发了外界对于影片质量的担忧。 

(内容敏感) 

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似乎对影片并不公平,但其实也展现出了国产类型片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事实上,在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审查制度和观众差异问题正在成为国产类型片的最大障碍,学习韩国类型片的多元化题材、不受限尺度反而成了“包袱”。 

由于韩国与中国文化上的相似性,以及国内观众对韩国作品的熟知程度比较高,学习韩国的直击社会“痛点”的国产类型片自然受到了一种主流呼声。 

但与韩国不同的是,审查制度是当下国内电影市场无法避免的行业现状。这使得揭露现实社会问题的敏感内容要面临相应的审查风险,韩国类型片的多元化题材并不能在国内市场“玩得转”。 

同时,国内观众的认知水准也与韩国有所差距,相对之下较保守。《小小的愿望》等国产类型片涉及到的“破处”等相关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国内观众的开放性讨论与认同,韩国类型片的尺度大在国内市场面临着一定的观众共鸣障碍。 

(大人物) 

不过,《“大”人物》虽然也是学习借鉴的产物,但它在文化落地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中国化的改编,没有因为审查问题使得影片完成度降低、吸引力减弱,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可见,无论是翻拍韩国类型片、还是自主发展的国产类型片,都毫无疑问地要面临敏感内容和观众认知两大现实问题,但这“拦路虎”并不可怕。类型片本身就需要寻找自身的本土文化“底座”,只有充分结合自身的国庆才有可能使类型片成为市场的主流。 

类型化发展方向

本土化“委婉”处理。

(素媛)

无论是向韩国类型片学习借鉴,还是本土电影在类型化上不断试水发展,国内类型片已经占据了电影市场很大的份额,未来也会势头迅猛。 

国内类型片之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部分影片“撤档-删改-再定档”的“遭遇”,使得很多人将问题归咎于“过审”。但实际上,过审只是对影片做出了尺度的修改,针对的是类型片尺度、内容拿捏不准确的问题,并不是内容弊端的“原罪”。 

其实,国内类型片想要大展身手往往需要一个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的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对当下社会中比较有话题性的社会问题和案件进行有侧重点的创作。 

在这方面,韩国类型片也有进行这种恰到好处的“委婉”功夫。《熔炉》《素媛》等现实主义类型片其实并未有多少直面社会“痛点”,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那些边缘群体的经历上,在增加观众的共鸣感上多下功夫。 

(同情点)

而这种通过塑造人物将情感变为影片强大支线从而弱化敏感内容的处理方式,国内类型片也有所突破。 

实际上《我不是药神》结合了当时社会中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和案件,但文牧野等主创刻意地放大了那样的社会现实下边缘群体的故事和情感,加大了叙事和人物塑造的功力,避开了对政策、法律等敏感内容的涉及,同样达到了反映社会现实的不错效果。 

像是身患重疾的老奶奶拉着警察的手为程勇求情,那段声泪俱下的心声使得多少观众潸然泪下。“设计”的同情点虽然刻意,但真正刻画出病人的生存困境,更推动观众进行深思。 

(一本两拍) 

此外,并不满足的国内电影市场还尝试了其他的升级,“一本两拍”项目便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找到你》等影片改善了对翻拍片对原作依赖性较高的问题,结合了当下社会比较有话题性的问题与观众“接轨”,本土化效果还算不错。

因为有着“过审”和观众认知的障碍,国内类型片原本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如果电影没有办法挖掘出自己的优势,反而被障碍放大了本身的问题,那么类型片的未来发展也无法取得一个好成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