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抄底收购影城的好时机吗?

前景在哪里?

在 大盘持续惨淡之际,总有想要抄底收购影城的声音。 

面对惨淡的格局,“勇者”往往敢于冒进,“弱者”常常裹足不前,只不过现在很难判断在全球疫情趋向灰犀牛的状态时,投资电影院是否还有前景, 从长远趋势来看,投资实体经济都将面临风险。 

不过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规划和策略为出发点的话,手中资金停滞可能是最大的浪费,将资金投递出去,才会产生经济效益并取得社会价值。同时投资者也会兼顾和权衡投资风险和分配比例,现阶段大部分有意向投资影院的投资者需要考虑和对比的问题要更多。 

从各方面公开的数据来看, 经过疫情的影响近两年内地影院的新建速度在进一步放缓, 同时新建超多厅影城的速度明显下降,投资者更青睐7厅以下的影城和收购翻新影城,这也让内地影城的投资有更多渠道的发展。 

收购影城和新建影城当然都有利有弊,特别是在当下自然有更多的非议,那么就现阶段来看,当下是收购影城的好时机吗? 

新建影城逐步趋缓,内地进入新一轮淘汰启动

衡量和预测内地票房增长有很多重要的数据和指标,权威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之所以能够以更前瞻的姿态和眼观对未来内地票房增长有一个宏观的预测,大多基于了对内地银幕增长速度有一个更准确的洞悉和了解。 

近几年内地电影市场和票房之所以有较好的增长,人口红利和银幕数量的递增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砝码,但任何行业增长都会有波动性,影院也不例外,只不过较其他线下商业门市有一点特殊性。 

从专业机构给出的数据来看,2021年上半年内地银幕增长对比2019年同期有20%左右的下降,但如果考虑到从2017年开始内地银幕数量增长已经开始放缓的话,那么恢复和有稳定增长对于现阶段则显得更加重要。 

积极的观点和看法是内地银幕仍有一定的增长率,这是从对比其他电影发达国家人均银幕数量来推算的。消极的观点更多会着眼于疫情和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影响,不过如果考虑到电影未市场化前的观影人次和普及程度,内地电影银幕虽然存在天花板,但这个天花板在市场化的因素下到底在那里目前很难有确切的数字。 

疫情的突发会让从业者更多把增速放缓归结于此,但容易忽略的问题是投资者的意愿和整体管控力度以及政策面的倾斜调整,这些都会让新影城的推进出现一些制约因素。 

受到技术的冲击和周边新影城的影响,《阿凡达》和《泰囧》周期新建和改建的影城近两年很多都进入到调整期,虽然中影和一些硬件厂商推出了效果和性价比都不错的激光放映解决方案,但受到经营收入持续低迷等原因,很难还有意愿做更多的改造。 

可能因为以上的问题,导致一部分影城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即便这部分影城有严重的客源流失问题,但从客观上来看,任何一家影城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固定客源基础,其中包括了周边可以被辐射到临近顾客,以及周边商务和关系单位的团体票客源。 

一二线改造速度加快,三四线仍有前景

尽管这两年10厅以上的项目在缩减,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够为影院留出10厅以上场地的物业资源也在一步步的减少,多厅项目的神话和被追逐大体来源于当年北京五棵松耀莱影城,但多厅的经营需要相当高的技巧和行业利好态势。 

无论是影城的新建和改造,一切都要和该城市发展为基础,并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经济情况不同做更细微的调整,当巨型影城热潮下降成“定局”后,依托每个城市经济发展为更有效调控目标的影城拓建成为趋势。 

2010年起,住建部与中规院明确了建设沈阳、南京、武汉、深圳、成都、西安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同时将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范围调整为中国地理大区的区域中心,这也让这些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以及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 

当然各个地区的票房收入和经济发展以及GDP不能完全划等号,但必须也要看到,近几年一二线城市无论是新建和改造的速度都较快,这些地区相对三四线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也较弱,能够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院线和影管公司进行布局,从大的发展格局来看,在一个区域如果存在多个院线和影投公司,对于该地区的影院发展是更有利的,也对于院线和影管公司在跨区域和多个地区投资有更积极的作用。 

另外,三四线地区由于前期错过最快的发展机会,目前仍旧有太多的空闲资源可以利用,大部分存量影院也都没有达到盈利平衡点,其原有影城投资者很难在未达成收益平衡的基础上将影城出售,更何况在这些地区也有其他资源可以开发。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对于一二线城市的现状要更加注意在这些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银幕数量“天花板”效益,会给投资者一种发展出现瓶颈的错觉,这种错觉更多原因在于“疫情的影响”和主客观对于行业波动的担心。 

在内地电影市场和观众相对成熟的一二地区,抓存量观众一是要靠优质的影片项目,二便是影城自身软件和硬件的提升,同时又因为电影行业普遍会出现服务(暨软件)整体水准停滞的现状,硬件的更新和提升便是抓住观众的重要手段。 

尽管影迷不会因为地区不同而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从收入水准、消费弹性(潜力)和实际支付能力而言,一二线是肯定优于三四线,也就是说如果有影城运用更多的新技术做更新,那么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的肯定是一二线城市,如果在一二线做收购和改造计划,势必要好于三四线地区的新建。 

抄底等同于新建,更应做好全面调研

收购影城的情况完全和买卖二手车、二手房和承兑街边的小卖店饭点是两个概念,但又不完全和收购一个大商超相同,全因电影院的特殊经营属性所造成一些差异和问题。 

如果只是考虑到收益和商圈成熟性的话,收购影城其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势必低于新建影城,而且就目前的影城拓展情况来看,的确存在了一部分影城为了及时止损而套现离场。 

收购影城,最先要弄清这家影城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导致歇业,还是周边物业的环境和竞争力下滑,或者是物业和影城方面在租金方面存在了争议和分歧继而退租。 

以上的这些问题同时也存在于一个全新影城和物业最初需要一起面对,只不过伴随双方面的接触和进一步合作,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会逐步凸显出来。 

对于收购影城而言,很多问题反而是非常明显的,甚至一些问题更容易成为投资者和物业方面协商租金的筹码,毕竟前任大多会把一些有效的信息透明的告知投资者。 

如果说几年前当新建影城在很多区域成为潮流,一个项目会出现多个竞争者,物业方会有相当高的议价主动权,但伴随着离场率的增加和一些过于盲目的项目荒废,能够吸引投资者的优质项目已经被大影管公司牢牢掌控,普通投资者和小影管公司很难在新项目上插手和涉足。 

目前摆在小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面前的问题其实和对电影项目投资的情况很像,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不会公开对普通投资者,大公司也更喜欢抱团去投资头部影片,同样大的影管公司再经历了前几年收购的热潮之后,也会在多方面衡量和考量后,对于新店、新区域和新项目更有兴趣,毕竟从统一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新店势必要比收购翻新更有优势。 

这样一来,普通投资者所能接触的到项目更多会是一些收购和翻新的项目,这其中肯定有相当多的优质待开发项目,也会有一些“雷区”和短期盈利回本困难的项目。 

疫情之后,对于电影市场未必是“坏事”,中国电影市场的改变有一些是主动的,也有一些是被动的,主动的大多数是资本在推动和改变,被动则是由观众和市场来决定,收购影城可以看成一种主动的出击和改变,也是为了让一部分观众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当然任何的投资都是风险和收益兼备,观众和投资者也会在一些媒体和平台上时不时看到一些鼓吹和唱衰内地电影市场的论调,而且也有一些人士会帮大家分析“现在投资某某行业、现在做某某事情是否还来得及”。 

就中国电影整体的发展态势来看,虽然经历了疫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在长期来看,内地电影行业仍旧有较大的缺口和空间,尽可能用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入场来参与,肯定要比把资金握住手中更有前途,同时资金的分配和项目的选择也要和影投拓展公司做更多细致的了解和探讨。 

头图来自:《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