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影院自 2020 年 1 月 24 日暂停营业起,至今已经一个半月。春节档颗粒无收,电影院大门紧闭,一些资金链脆弱的小影院很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前倒闭或被收购。
现在,大企业的资本已经准备好了,行业整合几成定局。
上海电影 3 月 8 日下午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与控股股东上影集团、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合同》,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
公告称,这家新公司注册资本 2 亿元。其中,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资 8000 万元,持股比例达 40%。公司成立的原因是“为了保障电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缓解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影院的经营压力,并推动影院终端产业的整合。”
线下影院行业确实正在承受很大的经营压力。根据往年数据,春节前后票房收入一般能占到地级市影院全年票房收入的 15% 左右,县级市影院则更加依赖春节假期票房收入,这一比例能达到 25%-40%。这段时间是院线一年中最重要档期,同时也是影院回流资金、获取收入的关键时点。
虽然没有收入,但成本还得照出。影院的刚性支出除了商场租金、员工薪资外,还包括放映设备按揭贷款、春节开业装修贷款等分期支付款项。
民生证券预计,若疫情持续至 3 月底,测算疫情对全年票房影响将达 150 亿~200 亿,预估占全年票房比重 20%~30%。
很多影院撑不到隔离结束的那天了。
裁员、抵制《囧妈》,线上卖爆米花,但一切只是扬汤止沸
坏消息是从《囧妈》转向线上播放开始的。那是很多局外人第一次意识到影院生意要出问题了。
22 家院线公司、“浙江电影行业 2 万名从业人员”与贵州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的谴责没能阻止《囧妈》与字节跳动的生意。徐峥本人从未站出来回应过这场纷争,影院老板的抗议声很快被淹没在更加吸引人的疫情新闻里。
但是麻烦没有结束。疫情仍在持续,开在商厦黄金地带,交着高房租的电影院直到 3 月也没能开张。
控制成本的最直接方式是裁员和降薪。《投资界》引用某影城投资人的话称,“有些影城,除了留下两三个骨干员工,其他的基层员工直接全炒了。以往影城店长的薪资集中在 8000-12000 元,如今受疫情影响,到手工资估计只有 1000-2000 元,大打折扣。”
还有影院想出办法,与盒马、家乐福、沃尔玛等集团沟通合作,如果有员工愿意,影城输出一些人员到合适的岗位去,同时还保留在影城的合同关系。
所有的线下行业都在自救。书店去美团卖书、培训机构用钉钉授课。但是对于影院、KTV 这种非常依赖线下消费场景的生意来说,它们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2 月 25 日,阿里影业联合饿了么宣布,将在饿了么开放“影院卖品外送”业务,帮电影院卖爆米花、烤肠等小零食。
图片来源:@院线电影资料库 微博
这项服务,预计能够覆盖全国超过 1000 家影院的卖品外送需求,从 2 月底开始陆续在饿了么上线营业。包括万达影城、太平洋影城、博纳影城、金逸影城、苏宁影城、恒大嘉凯影城等近 20 个公司已与阿里影业达成合作意向,目前正处在不同阶段的签约和建店中。
万达电影还在官方微博上开启了“小万家卖品部云开店”,售卖烤肠、咖啡、冰淇淋等影院食品,消费者可以“在咨询各地影院的工作人员后,获取购买方式”。
在电影还能正常放映的日子里,影院卖爆米花的收入其实还是很可观的,甚至比放电影还赚钱。
2018 年,万达电影的营业收入为 140.88 亿,毛利润为 42.72 亿。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占据 80% 以上营业成本的观影业务,只贡献了 20% 的毛利润。广告在电影院的收入中占据主要位置,以 40.47% 的毛利率占比位居利润贡献第一,其次是周边、爆米花饮品等的售卖,毛利润贡献率为 26.10%。
卖爆米花确实比放电影更赚钱,但那些消费者都是抱着来看电影的心态顺手买下高价爆米花的,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电影就卖不掉爆米花,这是一个无须多讲的简单道理。
所以,线上卖爆米花的收入对于电影院来说一定只是杯水车薪,但即使是小钱也一定要赚,可见影院生存之窘迫。
结局早已注定,牺牲必须做出
上海、江苏、广东、西安等多地已经出台了影院援救政策。政府承诺的帮助包括增加影片供给、加大财税扶持、提供专项补贴等。
但是能早点开张比什么援助都管用。2 月 26 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1.0版)》,似乎是放出了重新营业的信号。
但是“每天不少于 8 次全面消毒”,“按隔排隔座售票”,“实名制售票”等颇具话题性的政策并没有真的帮影院顺利复工。仅仅一天之后,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就表示,“当前电影行业还不具备开业条件,目前北京市政府也没有针对电影行业作出允许开业要求。”
开业遥遥无期,行业整合已是定局。
以“投资与整合”长三角影院为目标的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一成立,即获民生证券分析师 “推荐”评级。民生证券研报写道:我们认为在疫情影响下,院线行业并购整合进程有望提速。
图片来源:民生证券
“鉴于短期事件冲击更多影响的是抗风险能力较差、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影院,诸如公司此类现金流充裕的影投公司,通过行业低谷期的并购整合,有望持续提高市占率,营收增速、毛利率和净利率等指标均有望得到提升。”民生证券分析师刘欣、钟奇认为。
一个事实是,即便疫情没有到来,整合也注定发生。过去几年里,院线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单屏收入逐年下滑。2019 年,单银幕产出 85 万,同比下降 14%。
也就是说,影院从每块银幕上赚到的钱越来越少了。这背后是流媒体的冲击,娱乐方式的变革,以及中国电影行业的困局。
中国院线行业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前十大院线占据了将近 70% 的市场,其中排名第一的万达影院独占 17%。因为把控着电影解除观众的渠道,它们的话语权非常强,在分账时拿的份额也非常高。
一部电影的票房,除了缴纳电影专项资金和税费外,剩下的钱,院线和影院通常能拿 57% 左右。剩下的才由制片方与发行方分。扣除发行方的发行成本后,制片方一般只能拿到票房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强话语权的行业,也在逐渐衰落。如同上文所示的万达财报,放电影的利润还不如卖爆米花。去年,排名第二、份额仅次于万达的大地院线经历了一波大放血,数十名城市经理和十余名大区负责人被裁员。在这之前,大地院线已于 2018 年底摘牌新三板。
大地是当年院线公司“蒙眼狂奔”的典型之一。2014 年,《变形金刚4》在内地上映,线上平台的大规模补贴把一大批观众赶进了影院,让该片首周末票房超 6 亿。其中,猫眼以美团作为导流入口,出票 450 万,贡献了 30% 以上票房。票补大战正式打响,也让院线公司看到了可乘之机。
根据拓普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影院投资最为疯狂的 2015 到 2016 年,万达电影、中影南方、中影数字等头部院线,单年的影院增长数都在百家上下;很多院线为了吸引影院加盟,甚至会选择让利,在票房分账时只拿 1% 甚至不拿分账票房(以往院线往往能分 5%)。
直到 2018 年 10 月 1 日“禁止票补”的新规出台,低价票成为历史,院线格局也被改写。引起反噬的不仅仅是当年“乐视式”的跑马圈地运动,还有在它们背后冉冉升起的新娱乐平台。
2018 年,《百鸟朝凤》63 岁的制片人方励公开下跪希望得到排片量。短短 2 年后,影院只能眼睁睁看着《囧妈》跑去西瓜视频上播放。
在豆瓣拿下 6 分的《囧妈》只是个资质平平的电影,但它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电影事业未来的思考。对院线生意持乐观态度的招商银行研究院分析师夏雪认为,“不宜过度解读其对电影行业的影响”。因为“线上影院不适合大制作电影。且头条系作价 6.3 亿采购行为,更多是导流、品宣的定位,对其他成熟的在线视频平台不具有类比性。”
当你回看传统纸媒从鼎盛到式微的历史,会发现一些变革以裁员、变卖资产的残酷方式展开,而另一些变革只是发生在细微之处,如同针刺。可以预知,在一段时间里,院线行业肯定还会继续存在,但一些影院可能就不会了。
2018 年 12 月,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规定成立商业院线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上一年度合计票房收入不低于 5 亿元”。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回检现有院线,目前有一半尚未达到这个标准。
而疫情会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颗稻草。当你重新回到商场时,一些影院可能改名换姓,而另一些可能会成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