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当道"是否是投资人和制片人的不专业催生的?

正是行业合格制片人和合格投资人的短缺造成了所谓合格导演的匮乏,以至于导演们太辛苦了。

大盘再次坠入冰窖,国产片再次无力救市。大家都还在反思今年的暑期档是怎么了,为什么突然不涨了?为什么票补一停,市场也停了呢?为什么烂片一部接一部?

有些说是导演不行,是编剧不行,所以我们的国产片前两年的光芒是被票补粉饰出来的,终究还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作为从业者,亲历了最近两三年的狂热,我并不认为是导演们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恰恰是我们的很多导演太勤奋、太全面了,才让我们忽视了导演背后本该承担责任的合格角色的缺失。

导演怎么就突然应该是产品经理了呢?

是谁的缺位让导演如此辛苦?

还记得前两年一个劲地鼓吹导演是产品经理吗?一个艺术创作者却要有所谓产品经理思维,这本身难道没有一点矛盾吗?

因为电影是导演十月怀胎生的亲孩子,所以不忍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长大了找不着好工作找不到好婆家,于是导演学了一万种技能,炒股炒成庄家,哪里不行点哪里——有的导演需要自己码投资,甚至还要自己做PPT跟投资人做presentation;有的导演要自己考量投资回报风险,咬着牙砍剧本控制预算;最匪夷所思的是,导演们现在的基本功课之一竟然是要看大盘,时时关注影片走势、同类产品走势、同档期竞品走势,在回答媒体问题时要讲自己对票房的期待,要参与制定宣发策略、做物料准备,搞不好还要为影片宣传物料做得不好承受被骂死全家的恐怖……

导演们还在读小说吗?有时间看看这世界吗?还能谈恋爱吗?还有时间……思考吗?

难怪大家都在说,太缺导演了——那是因为上述那种全能型的优秀导演太稀缺了——可这并不是行业本该有的样子。看看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银幕/荧屏的总负责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所以,这跟产品经理有什么关系呢?

仔细一看,导演倒是越来越像制片人,甚至还要像一个投资人——这难道不是行业的尴尬吗?

我想说的是,正是行业合格制片人和合格投资人的短缺造成了所谓合格导演的匮乏,以至于导演们太辛苦了。只有少数幸运的导演找到了合适的制片人和投资人,使得他们从繁重的别人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们先从制片人开始。

没有合格的专业制片人

何谈制片人中心制?

不妨先回到产业改革伊始的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电影产业的制作端当时面临着一个非此即彼的抉择,是继续沿袭从苏联习得的导演中心制,还是从头再来采用好莱坞商业片所遵循的制片人中心制呢?

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行业常常大声疾呼编剧、导演、演员的稀缺,鲜有人注意到,行业里其实严重短缺专业电影制片人,合格制片人的数量其实比导演的数量更加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确实,大家会错觉地认为国内电影行业里最不缺的就是制片人,漫咖啡一块牌子掉下来就可能砸到五个。但当前,大量的项目中出现投资人兼任制片人,导演兼任制片人,或导演的媳妇兼任制片人的情况。有些制片人专业技能不过关,有些制片人先天就没有发言权——如此,谈何“制片人中心制”?

那么,何为专业电影制片人?

百度百科的解释基本准确,电影制片人是电影制片生产的制作人,从项目选题阶段或剧本开发阶段就介入工作,并全权负责:

电影选题开发方向的评估和确定;

编剧、导演、主演的选择、洽谈、沟通、落实;

引导并协助导演、编剧推进剧本开发和修改工作;

预算和计划的制定和控制;

投融资结构组合;制片结构组合;艺术创作结构组合;

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执行拍摄生产、保证拍摄工作顺利安全、不超支不超期;

完成后期制作、送审工作;

摄制成本决算工作、财务审核;

协助投资方完成国内外宣传发行工作,以及国内外参展报奖等工作。

但真正的“专业”并不仅仅止于这些基本动作,是否懂创作、懂制作、懂管理、懂资本、懂市场、懂观众,能否在前述工作之中步步为营,最终运作出合格甚至优秀的电影产品,才是一个制片人是否全面的能力维度。因此,制片人必须是——

具备文学、哲学基础和底蕴;

有着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执行能力强,能够采用各种方法实现设定的计划,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修改计划;

善于观察和总结,对于未来两三年的市场前景具备独特的前瞻性观点;

有较强的自我要求和职业操守。

这样的专业制片人,通过自己独有的经验、审美和对于市场的了解,帮助导演更好地进行创作上的取舍,给予导演全面的支持,让他能够在有限的成本和周期内最大程度地呈现出自己所构想的,且市场能够接受和认可的电影;同时,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在周期内用各种组合的形式使投资回报收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