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证《八佰》发行流言场

在票房上振奋大盘、在策略上树立规范,相信《八佰》最终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起拍电影 | 08/17 17:00 | 阅读: A+

大盘终于热了。

备受观众期待的《八佰》在上周五开启了首轮点映,提前与观众见面。在经过了7000场左右的点映场次后,也在三大平台开出了评分,淘票票9.4分、猫眼9.4分、豆瓣8.3分的评分,也是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以来,国产片的最高成绩。而在《八佰》点映的助攻下,周五单日票房也终于突破6000万大关,达到复工以来的最高点。

然而,就在获得了超高点映口碑的《八佰》宣布在本周工作日连续四晚继续开展点映之际,拍sir却注意到另外一种声音。最近几天,不断有影院开始反映《八佰》将采取特殊的发行的方式,个别人也开始在各行业微信、QQ群散播对这一发行方式的抵制言论与文章。一时间,关于《八佰》发行的流言开始悄悄蔓延。

面对此次《八佰》的特殊发行策略,我们也仔细做了剖析,同时也针对这些策略采访了一些业内工作者,在舆论的乱局中,一同剖析《八佰》的发行真相。

《八佰》发行究竟是什么策略?

“500万(年票房)以下得先交20万保底费,影城不给钱片方就不给密钥。”

这是在之前部分文章中所流传的数据,也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全国有4200家影院需要交保证金,《八佰》放弃了这4200家中小影城”。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通过采访多家影城经理,拍sir逐渐清晰了数据的真相,首先年票房500万以下就要交保底费的情况并非真实,实际的评判标准是影城2019年票房200万这一条线,而并非不少文章中所说的500万。而4200家影院的数据更是无从查证,我们翻查了2019年全国影城的票房数据,有效统计的年票房200万以下的影城大概是3700家,并且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这3700家影城中,已经开业复工的影城目前尚不足2500家,与网传的4200家具有较大的出入。

那么《八佰》的特殊发行策略,究竟是在针对谁呢?主要就是针对的过去偷漏票房行为的数百家影院。

在今年1月中旬,春节档到来之前,国家电影局曾经公布过一批有偷漏票房行为的影院。这一批471家影院,每一家影院都有着超过10万票房的拖欠款项,如果这批被电影局点名的影院不及时补缴漏款,将无法进行正常的春节档电影放映,我们当时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471家拖欠票款超10万影院被公示,电影局整改再出击)

同时,《八佰》的发行方也通过票务数据平台和专资办平台进行了数据比对,发现了部分数据差异过大的影院。以上提到的这两类影院,基本可以判定具有偷漏票房的“案底”,因此不会被片方提供密钥。

另外,针对年票房200万以下影城,《八佰》则推出了之前业内罕见的保底分账的发行模式,以2019年年票房的一定比率先收取一定的保证金,而在影院票房收入持平或超出的部分再继续采取分账的模式。这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影城偷漏票房,另一方面也有规避部分不规范的小影院利用热门影片上映吸收会员、通过会员卡实现盈利后关门跑路的现象。据悉,因为新冠疫情半年以来对电影行业的冲击,一般这种过去在健身房、美容院常见的“狂办会员卡然后跑路的套路”,也被不少生存困难的小影院学了过去。当然,我们也相信大多数小影院会合法合规地进行商业放映,但是为了规避风险,这个特殊的发行策略也是无奈之举。

事实上,华谊此次的特殊发行策略,并不是要放弃直接中小影院,而是在力挺电影市场的同时,也规范市场的一个动作。《八佰》在这个时间上映,不但不会杀死小影院,而是会在短期内迅速带热大盘,帮助小影院在复工初期渡过难关。在《八佰》的强力刺激下,复工影院已经从13号的8300家涨到了昨天的8600家。可以说,《八佰》的发行策略是在一个合理合规范围内,既保证了影院利益,又能确保片方可以顺利回款。

华谊想快速回钱,真的吗?

不少文章推测《八佰》特殊发行策略的初衷,都是这个原因。粗看之下,这个思路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电影票房的回款速度一般都是在影片公映3-6月后才能够真正到位,缩短账期是几乎每个公司都期盼的事,而对于已经因为疫情几乎半年没有资金入账的电影公司来说更是如此,能够在影片公映前就获得一笔现金流,的确是几乎每个片方的“梦想”。

但是实际情况真的会是如此吗?

粗略算一下,即便绝大多数影城都交了保证金,华谊确实会获得一小部分回笼资金,或许这对大多数小影城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预期20亿+的《八佰》来说,也仅仅是票房的零头。

而如果片方真的想要进行利益的最大化,断然不可能选择在8月中下旬公映。从7月20日复工至今一共28天,票房总收入仅为7.9亿,仅为去年春节大年初一单日票房的54%,整个8月上旬,工作日票房持续在两千万、周末票房持续在四五千万左右徘徊,大盘表现低迷。片方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档期上映制片成本巨大的《八佰》,本身就面临着无比巨大的风险。而如果选择在国庆、贺岁等档期公映,档期环境势必会更好,但是或许也正是因为复工的前两个月,缺少重量级的国产商业大片定档,内地影市的复工速度会被进一步拖慢,对影院来说也会是雪上加霜。

《八佰》发行为什么要变革?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大盘持续走高,但同时,影院偷漏票房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这也与目前中国的影院生态有关,在电影票房大盘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影院建设速度却并没有因此放缓,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已经拥有超过1.1万家影院以及超过7万块的银幕,但随着单银幕票房产出的连年下跌,也让不少影城、尤其是中小影城不再满足正常商业放映的票房收入,而开始寻求更“快”的来钱方式,那就是偷漏票房。

长期以来,个别影院利用偷漏瞒报、双系统、手工票、不出票、恶意低价票等违规手段,进行大规模的偷漏票房,部分影城偷漏票房金额甚至已经超过了正常上报的票房,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也损害着整个电影行业的全产业链利益,已经成为侵害片方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破坏产业发展的毒瘤。今年春节档之前,国家电影局也正式准备向这一毒瘤开刀,无奈遇到疫情,没有展开进一步的措施。

而此次《八佰》,显然也是基于当下市场环境,针对过去几年用各种违规手段偷漏瞒报票房的影院,特殊制定的发行策略。作为电影内容生产方,对片方利益的保护,也有助于整个电影产业链的稳健与长久。

同时这个策略,不仅仅是在保护片方,对电影的放映终端产业,同样也是一种保护。长期以来,遵纪守法的绝大多数影院,其实一直备受违规影院的低票价、低会员、零成本市场策略的侵害,通过《八佰》的特殊发行策略,切断这些违规影院的片源供应,也会让其他影院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据悉,这一发行策略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不少影院的强力支持,甚至也积极加入到了义务监察的行列中。拍sir也采访了某排名前20的院线执行经理,他对这一发行策略也表示了支持,认为这对市场长期来看是有利的,能够有效的规范影院经营。

当然,绝大部分影城都在合法经营,因此也并不排除一些合规合法经营的影城,年票房偏低,并且因为疫情原因,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短期内再支付一定保证金。我们也建议《八佰》发行团队面对此种情况对影城展开沟通,同时建议这些小影院通过院线,以正规渠道与片方积极沟通,和行业一同共渡难关,建立互利共融的市场环境。

除了保证金外,《八佰》还特别推出了分阶段的密钥,共同规避影院偷漏票房的行为,华谊发行专门在8月13日成立了市场监察小组,号召行业同仁们积极监督举报。

而就在市场监察小组成立后的第二天14号,在《八佰》进行首轮点映时,就已经发现了偷漏票房的情况。可见即便是中国电影处于刚刚复工的恢复期,仍有部分影城顶风作案,企图继续在电影市场浑水摸鱼,给行业的积极复工带来了阻碍。面对打破市场规则的薅羊毛行为,《八佰》的特殊发行策略,可谓极大的减少了此类影院的违法概率,这不仅仅是保护自身,更是保护行业市场。

结语

在今年7月末的上影节论坛上,包括博纳总裁于冬、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内的多位业内大佬纷纷表达了对于国产电影定档带热大盘的期盼。

这种期盼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复工四周以来的票房绝对主力依旧是《多力特的奇幻冒险》等好莱坞影片,观众愈发期待强有力的国产商业片入市。

为什么市场急需国产商业大片呢?首先国产片依然是内地大盘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国产片占总票房占比连年上升,也反映了观众对于优秀国产片的钟爱。另外,国产片的下沉率也远高于进口片,相比进口片粉丝影迷向更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国产片基本无死角的覆盖了所有城市受众,对于内地影市的整体复苏也有着积极意义。

在这个时候,《八佰》坚定地在8月2日就官宣定档,也带有着市场先行者的魄力。

毫无疑问,《八佰》在复工初期上映,肯定是无法获得等到市场完全恢复后再上映的最终票房的,但是在电影市场低迷期,华谊将《八佰》推向市场,为提振影院信心挺身而出,旨在和影院共同携手、度过难关,也突显了华谊在电影市场耕耘超过20年的责任感。

作为疫情之后上映的首部国产大片,《八佰》秉承着中国电影人的担当来拯救市场,更是为整个电影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票房上振奋大盘、在策略上树立规范,相信《八佰》最终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