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如果你没听过“锁舞”,还不知道“Battle(斗舞)”是什么意思,那么或许你跟当下的年轻人已经有了一些距离。
数月间,众多圈内一流舞者步入大众视野,也引发业内对于街舞造星和产业发展的聚焦。

说实话,之前我对街舞文化真正是一窍不通,但是这档综艺里的几位舞者给我留下的印象简直是太燃、太深刻了。
比如能力超群、赢过大奖的何展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表情帝石头、实力大神杨文昊……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激烈的“抢分大战”battle中连胜七局的“鬼才”亮亮,他编舞简直像玩一样,十分擅长在植入彩蛋,看下面的这段就是著名的“母鸡下蛋”。
比如这段《法老与蛇》,是与青年舞蹈家朱洁静共同演绎的,一开场就征服了万千观众......
说到B-boy,一定要提一下特别擅长地板动作的台湾舞者阿酸。
为能参加这次比赛,正在上大一的阿酸辞掉了加油站的工作。
沉默寡语的阿酸特别拼命、特别努力,他的极限回环肘旋转托马斯+单手回旋,每次亮相都会嗨翻现场,然并卵,这也就意味着他失误的可能性在加大。
果然,阿酸在一次高难度动作中因失误遭到淘汰。
队长黄子韬说:“一个街舞的team里,不能没有B-boy。”
阿酸复活了。
因为最近看了街舞,了解了B-boy,今天忍不住想要给大家推荐一部这方面的纪录片《街舞开战》。
这部纪录片目前看过的人并不多,至多不超过200个,但在豆瓣上却有着8.5的评分。
《街舞开战》讲述了2005年Battle of the Year,也就是国际霹雳舞大赛的B-boy主场故事。
Breaking,是一种以个人风格为主的技巧性街舞舞种,也是北美街舞中最早的舞种,起源于美国70年代的布朗克斯区和黑人区。
Breaking像块海绵,大量吸收了Capoeira(巴西战舞)、体操、中国武术(香港邵氏电影)等不同体育及艺术形式的元素和动作后,细分出TopRock、Footwork、Freeze、Powermove四大内容。
其中,大量的手撑地快速脚步移动、各种倒立定格动作,以及在地板上或者空中匪夷所思的高难度旋转使这种舞蹈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应该说,每一位B-boy都很享受通过街舞表达自己权利这一过程。
今天,街舞能在全球持续火爆,其影响力之大,在很大原因要归功于自1990年开始在德国举办的一年一度的Battle of the Year比赛。
Battle of the Year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breaking赛事,也常常被当做是breaking界的世界杯。
起初,BOTY CREW的工作人员只有9名,比赛当天的参赛者只有400多人。
之后,该比赛在全球18个国家设置了选拔赛,每个国家都可以组织一支队伍到德国参加总决赛。
这样的设置吸引了很多舞者参赛,也激发了国际间的比赛热情。
现今,BOTY大赛的来宾数量已经增长到了万人左右。
BOTY CREW的工作人员及协助他们的团队也在不断增加。
在总决赛上,第一轮比赛是由各队进行表演,评审标准包括主题、音乐、舞蹈的结构和整齐度、以及台风。
多年来,日本舞者的编舞创意一直十分博人眼球。
论B-bo的实力,法国无人能及,在很多细节上都追求大胆的尝试,连正面挑衅的舞姿都十分优美。
第二轮比赛是街舞的灵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Battle“尬舞”。
具体来讲,就是两支队伍在擂台上对战,舞者轮流在场中随DJ随机大出的音乐即兴尬舞,外行人会觉得参赛者气势强大,随时会攻击对方舞者,其实舞者们把这当做一种“交流”。
曾经有好几年,在尬舞中这个环节,绝技最多的B-boy都来自美国。
随着参赛者日益增多,韩国的B-boy舞者已重写江湖法则,被称作“奇观”。
韩国舞者的威力十足、动作超难、且干净利落,从不满足于已有动作。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常常能在短时间内练出其他国家的B-boy需要2、3年才能练出的动作。
作为B-boy新秀,他们的出众更易引起众人的挑战。
日本队的舞者就曾明确表示:“韩国队确实厉害,但他们的舞打动不了我的心。”
说来也巧,2005年这一届大赛,最终争夺冠军的恰恰是来自日本的“一击”和来自韩国的“始终为一”。

两个“一”在battle环节激烈炫技,经过一场恶斗,韩国“始终为一”队最终拿下争霸赛冠军。
他们之间的这场斗舞,成就了街舞在日韩两国的相互交流。
两国年轻人加大了来往力度,而这也正是Battle of the Year大赛创始人的初衷,“希望通过比赛扩大街舞的影响,从而使舞者可以通过舞蹈谋生。”
参赛的日本“一击”队和韩国“始终为一”队在归国后,都得到了很多演出机会。
这些年轻人后来告诉媒体,他们在名利双收的同时,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得到了父母的肯定。
如今的街舞,已发展出更多舞种,比如锁舞locking、震感舞popping、霹雳舞breaking、嘻哈舞hip-hop……
在没看《这!就是街舞》之前,很多人像我一样分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
但是,在看完以后,我们都对街舞产生了新的认知。
愿更多年轻人能够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