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纪录片揭秘邓丽君:到底是否间谍?她真死于哮喘吗?

20多年过去了,关于邓丽君的一些谜团仍未解开。

文丨 峥纳 | 08/31 08:45 | 阅读: A+

澳门国际纪录片节原创 丨 峥纳

1995年5月8日,年仅42岁的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夭亡。
 
20余载霎那掠过,她的靡靡之音依然深深影响着好几代人。
 
邓丽君从未离开公众视野,关于她的身前身后事,仍有颇多谜团为人提及。
 
比如,她真的死于哮喘吗?为何去世后的邓丽君面部存有一块红色掌印?还比如,她到底是不是间谍?
 
日本拍摄于十年前的《邓丽君物语:我的家在山那边》,尝试对这些谜团一一揭秘。
 
观者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在浏览之后一笑而过: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云林。
 
她从小就表现出极大的音乐天赋。
 
10岁那年,邓丽君参加“中华电台”全台黄梅调歌唱比赛,以《访英台》击败众多年长选手,获得比赛冠军。
 
14岁时,她从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开始灌录唱片;
 
当年9月,她推出了首张唱片《凤阳花鼓》,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然而,在邓丽君过世后不久,台湾的《独家报道》杂志即发表了一篇令人乍舌的文章:
 
“台湾情报机构退役少将谷正文出面作证:邓丽君是国民党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情报工作人员,隶属于台湾安全局第三处,协同工作的是国民党军事情报统计局。”
 
情报人员与歌者,这身份的转变实在是过于突兀。
 
出声的谷正文,何许人也?
 
谷正文,原名郭同震。军内绰号“活阎王”。
 
早在1946年,接替戴笠出任军统负责人的毛人凤在查阅戴笠日记时,曾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郭同震读书甚多,才堪大用。”
 
一生崇拜并追随戴笠的毛人凤从此对谷正文刮目相看,委以重任。
 
对台湾现代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谷正文其人。
 
谷正文曾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担任过中共北平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抗战期间在山东的八路军115师担任过政工宣传大队队长。
 
作为能干的国民党情报机构头头,中共在台湾的组织,就是被谷正文一网打尽以至在岛内绝迹的。
 
他还曾策划了1955年4月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谷正文的生活十分简单,他深居简出,极少露面,在国名党内颇具威望。
 
按说,这样的人犯不上靠撒谎搏出位。
 
纪录片《邓丽君物语:我的家在山那边》中,有相当一部分言论借鉴了《邓丽君的真实》一书中的内容:
 
“关于邓丽君是间谍一事,我们的结论是肯定的……冷酷的国际政治硬将邓丽君推上了政治舞台。”
 
该书是由日本记者宇畸真及自由作家渡边也寸,在共同对邓丽君的生平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追踪采访调查后出版的。
 
如果真有此事,邓丽君是在何时加入到台湾情报部门的呢?
 
依谷正文的说法,1968年夏,邓丽君应邀到新加坡做慈善演出,台湾的出入境申请在审查环节有个十分重要的规定,即申请人如能利用现有条件为台湾政府进行情报工作,台湾将对其出境提供便利。
 
年仅15岁的邓丽君正是在此时与台湾情报部门签订了相关协议,随后被获准离开台湾的。
 
直至今日,始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邓丽君曾为台湾情报部门提供过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毕竟,终其一生,邓丽君都未有机会踏足内地。
 
如果翻看邓丽君的近代家族族谱,你会发现,她家一直与国民党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父邓枢,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隶属中央军32师,任国民党陆军中尉。
 
1953年,邓枢到台次年,升职为上尉。
 
在邓家旧居芦洲,早期只有两处“眷村”,一处是邓家所住的中正路,一处则是信义路的空军“眷村”。
 
其中,空军防炮部队的劳军乐团康乐队名为“九三康乐队”,正在“空军”眷村。
 
李成清,邓丽君的启蒙老师,邓枢的前同事。
 
在“九三康乐队”担任二胡手,听闻邓家出了天才歌手,便让邓丽君跟随康乐队前往各地劳军演出。
 
每次劳军演出虽说收入微薄,却让稚嫩的邓丽君迅速成长起来。
 
当年积累下的演出经验,为后来成为歌坛巨星的邓丽君打牢了基础。
 
成名后,邓丽君依然热衷于劳军与各种慈善公演,并为此赢得了“义演皇后”的美誉。
 
在经历了1979年的“假护照风波”之后,邓丽君毅然远走美国。
 
一年后,随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邓丽君演唱的靡靡之音成为众多内地青年男女痴迷的对象。
 
台湾当局敏锐的察觉到,一定要让拥有雄厚内地歌迷的邓丽君心系台湾。
 
台湾高层随即派出时任“新闻局长”的宋楚瑜与邓丽君联系。
 
有媒体称,邓丽君在与宋楚瑜夫妇共进晚宴时,相谈甚欢。
 
邓丽君在军中任职的三哥邓长富为此也与父亲邓枢进行了接洽,决定重启力捧邓丽君的议程。
 
一代报人,国民党文工会主任楚崧秋在1980年亲自赴美,立邀邓丽君回台演出。
 
有媒体称:楚崧秋一行等于是为“假护照风波”平反。
 
回到台湾的邓丽君很快便投入到劳军和义演活动中,台湾当局每每都会邀请媒体参与跟进,以便给海峡彼岸看一出政治作秀。
 
有趣的是,邓丽君返台演出的首站即设在与厦门隔海相望的敏感地带:金门。
 
在那时的金门,台湾当局常常痛过氢气球将邓丽君的磁带送至福建,以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
 
邓丽君在金门劳军时,与三军将士共同演唱了《何日君再来》,并用大型扩音器高声对内地方向喊道:
 
“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我现在来到金门广播站向大陆沿海的同胞们广播,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我很高兴地能够站在自由祖国的第一前线——金门,我感觉到非常地快乐、非常的幸福。”
 
“我希望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跟自由,唯有在自由、民主、富庶的生活环境下,才能拥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也唯有全体青年都能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国家的未来才能充满光明和希望。”
 
“我希望很快地能够再回到金门,跟金门的弟兄们见面;当然,还有跟沿海的大陆同胞们通话。在这里祝大家身体健康,民主万岁!谢谢!”
 

《何日君再来》是一首抗战时期的老歌,在历史上就饱受争议,被内地称为“黄色歌曲”,且是鼓吹“国军反攻大陆”的反动歌曲。
 
1957年作曲家刘雪庵曾因《何日君再来》被划为“右派”。
 
身在金门的邓丽君选择演唱这首歌,其味深矣。
 
当年10月,邓丽君在“国父纪念馆”举办盛大义演,将所有门票收入捐献给自强爱国基金。
 
1981年初,台湾“新闻局”特别颁发“爱国艺人”奖给邓丽君。
 
整个8月份,邓丽君马不停蹄的奔走劳军,军中情人的形象已牢不可破。
 
毕竟是甜歌皇后,邓丽君与罗大佑、陈升、黄耀明等人表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完全不同。
 
她始终给人留有温婉的印象,无论如何跟所谓的间谍都扯不上关系。
 
邓丽君的三哥邓长富曾说,在王蒙和刘忠德担任文化部长期间,内地曾有机构多次联络邓丽君的经纪公司,具体商谈过演唱会事宜。
 
当大家知道邓长富在台湾军中任职的事情后,演唱会的合作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前文化部长刘忠德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却说,当时的文化部之所以没有邀请邓丽君,是因为台湾已有报纸称邓丽君是特务。
 
这件事变得蹊跷起来,当时的邓丽君尚未去世,谷正文也从未通过《独家报道》出面曝露邓丽君的真实身份,台湾媒体是从哪里掌握到这一情况的呢?
 
如果报道失实,邓丽君为何没有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对此视若无物。
 
难道,特务一事本就不是空穴来风。
 
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对邓丽君政治色彩浓重的葬礼现场记忆犹新。
 
1995年5月28日,邓丽君出殡,所有吊唁者亲眼目睹,邓丽君的棺木上竟然覆盖着中华民国国旗。
 
作为一名歌手,这样的葬礼现场实在是太过扎眼了:
 
曾经的“新闻局长”、时任“台湾省省长”宋楚瑜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
 
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特颁“艺苑扬芬”挽额;
 
国民党追赠国民党最高荣誉“华夏一等奖章”。
 
国民党政要连战、吴伯雄、郝柏村、王金平以及民进党大佬陈水扁系数到场;
 
为邓丽君抬棺的,是十几位台湾现役军人;
 
那些她生前的好友与爱人,被当局统统拦在场外,无一进场。
 
这场声势浩大的葬礼共耗费新台币100万元,出资者是中华电视台。
 
众所周知,中华电视台,是由台湾军方与教育部门合办的新闻机构。
 
中华电视台的总经理张家骧将军与邓丽君关系极好,曾为邓丽君安排过数场声势浩大的劳军活动。
 
张家骧后来回忆说,1992年春节,邓丽君到华视探望他,张家骧问她是否愿意参加华视演出,演出地点被安排在三军基地,邓丽君马上就同意了。
 
1993年3月27日,在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举办的名叫“永远的情人”劳军晚会上,邓丽君不但自费参加,还未收取任何形式的酬劳;
 
1994年6月,黄埔军校建军70周年,凤山举行了“永远的黄埔”劳军晚会,邓丽君再次自费参加。
 
邓丽君曾说,她希望能到陆海空三军基地的每个基地去劳军演出,直至去世,这个心愿都未达成。
 
在片尾,节目总结到:
 
就算邓丽君不是间谍,但她在那个特殊时期也一直是台湾当局向内地宣传攻心的重要武器。
 
谷正文曾声称:台湾情报部门保留着邓丽君的所有档案,可以佐证他的话绝非虚言。
 
邓丽君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份,在真正爱惜她歌声的歌迷看来,已不重要。
 
如果有一个声音能让全世界的华人安静下来,那就是邓丽君的歌声。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声音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伴着她的歌声变大、变老。
 
时光荏苒中,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是那个拥有十亿个掌声的天籁女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