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镜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有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就有不惜一切证明自己的孩子。

文丨赛百味 | 03/13 17:12 | 阅读: A+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最近,我重温了央视纪录片《镜子》。

三集,90分钟,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直击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情感困境。

历经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纪录片,本身内容看似简单,但故事反映的问题却不简单。

为人父母,虽然不用持证上岗,但也需终生学习。

其实从片名,就大概能知道会讲什么内容。

因为我一直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对应有上面样的孩子。

有控制的父母,就一定有叛逆的儿子。

有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就有不惜一切证明自己的孩子。

有不会表达爱的父母,就有自卑、没有存在感的孩子。

这个孩子说:“实际要待81天的是他们,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

这个父亲说:“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最不需要改变的。”

家明|16岁·缀学·沉迷游戏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少年家明的父母,夫妻关系最好,态度最温和,都受过高等教育。

家明父亲出生寒门,大学毕业前,没喝过牛奶,没穿过皮鞋。

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凭借自己的永不放弃,在武汉站稳脚跟。

假如生命只剩下十分钟,父亲希望家明过得比自己好。

什么是好,上更好的大学,去更好的就业岗位,获取更好的物质条件……

一切靠自己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感强。

家明父亲就是这样。

领导交代了任务,不能请假。

儿子学业关键期,一刻也不能放松。

通过父母课堂意识到自身问题,立刻180°大转弯,买哈士奇,开网吧,明显用力过猛。

家明父亲本着超强的责任感,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为洪水猛兽,对儿子严加控制。

结果适得其反,儿子连学也不愿上了。

在家明应该努力学习的年纪,劲都用在了为自由挣扎。

家明并不是真的喜欢做背包客,他只是喜欢背包客自由的一面。

将来没有学历,也没有责任感的家明,确实输在了起跑线。

而这一切,竟是他父亲兢兢业业努力的结果。

泽清|12岁·辍学

少年泽清,内向,自卑,没有存在感,少年老成。

看上去一脸老成平静的他,妈妈却说他经常骂她“贱”。

泽清家里的陈设很不堪,破烂的沙发,凌乱的物品摆放。

但随着影片推进,你会知道他的父母都是高知,连外公外婆都是退休大学教授。

父母长期冷漠相对,经常吵架甚至打架。

双方显然已经对对方极尽失望,各自都不愿回家。

有海外背景的高知母亲,不仅是一位田园女权主义,还脾气暴躁、强势,讲到最后就她是对。

在泽清的眼里,“我一说她就不耐烦”“我要吃东西,她懒得下床”。

父母像是比赛看谁回家更晚一样,整天不着家。

一在家,不是吵就是打。

有这个儿子跟没有似的。

年幼的泽清,小学时候就已经问题多多。

你以为的问题,却是孩子的解决方案。

父母看不到他的想法,他只好写出来贴在墙上。

感觉不到爱,为了证明自己,沉迷于网上下军棋。

郭德纲曾说,“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本来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期望,就算不是天经地义,至少也没什么过错吧。

可如果把这种期望,变成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和实际行动,处处去限制孩子的自由和选择,甚至演变为思想束缚和道德绑架,那么父母满满的爱心,将成为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缺少爱的能力,但是缺少经常性的沟通和必要的学习。

营造亲密友善的家庭氛围,更是依赖于良好的沟通和持续性学习。

愿你能遇上一个好爸爸,和好妈妈。

也愿你将来能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