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构大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应建立起整体利益观

当下,电影的传播手段正在发生着裂变,多种传播方式给电影的创作带来挑战和机遇,如何“共构、共谋、共建”大电影市场?

9月25日,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新浪潮产业论坛在郑州召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论中国电影发展。论坛中,针对“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主题,两位行业资深电影人发表了主题演讲。

今年,对于电影行业而言,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冬。从电影院持续停工,到目前开放50%及以上的上座率,疫情带给电影人的挑战和思考异常深刻。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比如春节期间,《囧妈》在线上网络发行,疫情过后,许多年轻观众养成了网上看电影的习惯,这些都给传统电影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该怎么应对?”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中国电影应该建立起整体利益观、共同利益观、平衡利益观,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实现共同诉求与利益的最大化。

他提到,创作者与观众要建立共同体,观众不应该是上帝、对手,甚至不该是用户,而应该是合作者,内容创作要与观众建立共情、共鸣、共振,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电影人应该把疫情当做产业改革的“提示音”,从技术层面满足当下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加大优质内容的供给力度,在与国外电影的博弈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同时,电影产业内部上游、中游、下游也要建立共同体。“调整利益比触及灵魂更艰难,但我还是认为,电影产业发展要往制片方倾斜。”饶曙光认为,制片方的利益分配应该占到50%以上,只有保证制片方利益,才能创作出更多精品。

此外,饶曙光还提到,商业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要建立共同体,中小成本电影是塔基,商业大片是塔尖,只有塔基牢固,塔尖才能更有效,支持中小成本电影发展,为有创意、想象力、创造力的影片创作提供更多动力。

中国电影产业要破除产业链、艺术生产、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在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作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三思》的主旨演讲,从电影产业问题、艺术生产问题、人才培养问题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谈到电影产业问题时,他说,目前国内电影在产业模式上存在同质化、单一化的特点,“比如,院线基本上是商业大片的院线,一些小众的,像纪录片等,几百万、几千万的‘盘子’,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所有的指标只有一个——票房,其他的指标可能大家不太当一回事。”胡智锋还表示,电影产业链也过短、过粗,围绕电影制作本身的上下游衍生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欠缺,缺乏有效的、精细的延伸。

在艺术生产方面,胡智锋把电影市场影片分为,商业大片、国产中片、艺术小片。商业大片商业价值突出、产业需求强大,但也存在风险。艺术小片艺术个性鲜明,但缺乏社会支持,形态尚未稳定。

“比较起来,国产中片,风险比较小,但是总体量相对较少,所以,要极大的提高中间的占比,这样的结构才合理。”人才培养上,胡智锋表示,国际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精专型人才都是现在很缺乏的。

“面对国际情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电影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需要破除产业链、艺术生产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长、做细中国电影产业链,强化各个规模影片多元均衡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电影人才,从而推动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胡智锋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