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入场,影视行业即将遭遇全面洗牌

制作端变革:基础岗位将大面积减少。

3月22日,好莱坞编剧公会宣称,将在不影响编剧署名与分成的前提下,允许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软件被运用于剧本创作过程中。

所谓“不影响编剧署名与分成”的意思是,编剧公会将AI视为某种工具,而非创作者。编剧可以像使用创作软件Final Draft或一支铅笔那样来辅助自己进行剧本的创作和修改,但不用担心署名问题、版权问题和薪酬问题。

而国内方面,影视公司针对ChatGPT的反应也同样很激烈,早在今年的2月11日,华策影视就公开表示公司开通了ChatGPT的使用权限,并在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使用。

3月19日,光线传媒王长田也表示:“今年以来ChatGPT的进展,使我更加确信接下来AI技术与内容创作的结合即将进入实质阶段,并将为影视行业带来重大变化”。同时,光线传媒也公布了一张据说是由AI制作的电影海报。

但是,技术更新迭代永远会是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ChatGPT能够为影视行业带来更多便利性,自然也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危机。

如果ChatGPT全面介入影视行业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它会带来哪些变革呢,我们不妨大胆地来开一些脑洞。

当然,脑洞仅仅是脑洞,它没办法为这瞬息万变的未来做保证。

制作端变革:基础岗位将大面积减少

在制作层面,ChatGPT其实已经能够轻松地完成很多基础工作。它很有可能能够发展为导演和制片人的全功能工具箱,非常有效地减轻这两个剧组核心职位的工作压力。

制片方面,包括财务、法务、制片统筹、剧组预算、日程安排等工作,ChatGPT都将成为很好的帮手。它或许将让制片人有机会从琐碎繁杂的重复性事务中摆脱出来,逐渐成为一个更强调沟通交流、商务洽谈、创意把关、团队组建、选景等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创意能力的角色。

此外,考虑到如今的粉丝电影,或以流量明星主演做卖点的影片越来越多,ChatGPT在辅助制片工作方面或许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功效——举个大开脑洞的例子,说不定以后为像《复联4》这样的电影安排每个角色出场时间这件事情上,人类未必会做得比ChatGPT好,机器显然更懂得雨露均沾。

而以此逻辑推导下去,我们甚至可以期待有一天,ChatGPT能帮助粉丝们完美地解决各自家idol的番位和出镜率问题,平息无数场潜在的粉圈血战。

而在导演层面,ChatGPT虽然并不能够取代导演的核心创意和个人风格,但作为一个大型数据库,它却可以为导演源源不断地提供灵感,并完成很多创意落地的初期工作,包括分镜头脚本设计、故事版绘制、音效设计等等。

但由于涉及很多核心创意,所以ChatGPT目前并不能胜任导演工作的很多核心职能。当涉及“隐喻”“符号”“象征”更抽象概念,或蒙太奇镜头、剪辑技巧、影像风格时,仍然需要导演亲力亲为。

换句话说,ChatGPT暂时还不能具备导演创作所要求的“作者属性”。

不过如果把标准拉低,不再以艺术电影的创作要求来衡量ChatGPT能力的话,大量位于下沉市场的模式化、套路化的商业片倒是真的很有可能可以放心地把大部分工作交给AI来完成。到了那个时候,院线上说不定会出现更多一日游的院线电影,也未可知。

至于更多细分的技术类工种,比如美术、灯光、摄影、录音、剪辑等等,虽然看似这些工作ChatGPT都能够胜任,但由于AI本身并不具备独立、完整的审美判断能力,所以大概率还是会很依赖人在背后做最终决策。

AI也许可以轻松地根据人们的要求绘图、设计,但最终拍板,确定整体风格的还得是人。

也就是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剧组中的技术工种,更需要的是动脑子、想创意的决策者,具体执行创意时所需的人力成本则会大大降低。

而且,AI的一大优势是,它能靠算法提供的题海战术来弥补自身在创意能力上的不足,虽然ChatGPT不能成为很好的创意决策者,但它能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的创意灵感库。

如此一想,可能在影片制作环节中,目前最难以取代的工种就是演员了。声台形表,演员的每一项基本功都强调创意、情感输出和肉身经验。

拿好莱坞最有名的动捕演员安迪瑟金斯为例,AI以后或许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新迭代动捕技术,确保动作捕捉更加精准、细致,但即使是在如此重视数字技术的特殊表演类型中,安迪·瑟金斯的表演都永远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

毕竟,要让AI的算法和数据库真正理解咕噜对魔戒的贪欲,确实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

更何况,很多时候,演员本身的魅力也是角色魅力的一环。正如很多观众无论看吴京演什么角色,都像在演战狼。

对于刘培强、冷锋、伍万里这类角色而言,其真正的符号意义其实更多就来源于吴京身上的“战狼文化”标签,这些角色一旦脱离这一演员而存在,恐怕就会失去原本的魅力。


当然,如果AI技术可以发展到换脸复制一群吴京,让他们同时出现在各类主流大片里,那就另当别论了。

宣发端变革:赛博水军要来了吗

仔细想来,影片的宣传、发行和营销环节,可能是最不容易被ChatGPT取代的一环了。

因为相比于影片制作阶段对技术类工种的大量需求,影片的宣传与发行更多需要的是传播技巧和营销策略。这方面的创意能力,目前ChatGPT还没有展现出来。

而且,很多时候,影片宣发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来改变原有局势。比如去年《隐入尘烟》的爆火,就完全不是一个在数据把控、理性推导和有意的营销策划方案影响下产生的可控结果。

这种借助舆论发酵、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而妙手偶得所获的营销奇迹,就已经决定了在这一领域中,人性的部分永远比机器的部分来得更重要。

ChatGPT可能对影片宣发工作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对包括豆瓣、猫眼在内的诸多影片评分网站以及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在影片口碑评价方面的公信力的质疑。

虽然暂时还不能取代专业影评人,但是ChatGPT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帮助那些网络水军进行高质量刷分、刷评论了。

今天,豆瓣仍有能力依靠自身算法去筛选淘汰掉那些一看就明显是模式化制作出来的短评,从而暂时抵挡饭圈的猛烈攻势。

但假以时日,当ChatGPT所写的评论足够接近人类思维,且重复率极低时,这堵最后的算法之墙恐怕也将土崩瓦解。而在社交平台上,水军也完全有能力复制粘贴由ChatGPT写作的观后感小作文,起到更好、更真实无数倍的宣传效果。

未来行业趋势:蝴蝶效应下,兴衰难料

比起对影视行业具体工种的影响,其实ChatGPT更长远的影响力在于它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变革。这就像一场蝴蝶效应,即使很多变革趋势我们当下尚且还没看到,但按照逻辑推断,很多事情的改变,已经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

首先是影视创作的工作模式可能会调整。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剧组的标准规模和必要人数一直在缩减。比如,如果AI可以帮助制片和导演承担起很多基础工作,那剧组以后显然就没有必要再去招收那么多的制片助理、导演助理、摄影助理、场务等等。

众多的助理岗位可能都将面临缩减的命运,而另一方面,这些基础的、不需要太多创作能力的需求,又往往是很多行业新人和毕业生进入剧组、跻身影视行业的敲门砖。

“不会的慢慢学,先从助理做起也行”在过去很多年里,一直都是影视行业中前辈鼓励晚辈新人的经典观念。

但很有可能,这句话在未来可能真的会逐渐沦为只具有欺骗和安慰性质的假话,剧组所需人力资源减少,对核心岗位的要求变高反而将成为主流趋势。

然后,随之而来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很多剧组规模将会缩小,小作坊、小团队的制片模式在以后也许将不再仅仅是地下独立电影的专属,一部类似于《扬名立万》或《毒舌律师》这样体量不小,但拍摄复杂度不大的封闭空间内电影,也很有可能能够以这种创作模式来完成。剧组能够节省出来更多人力成本,投入更关键的创意开发领域中去。

其中,有两类电影也许将成为最大受益方。一类是制片成本有限的艺术电影,有了ChatGPT这个廉价但高效的劳动力,说不定很多青年创作者的处女作就将不再难产了。

第二类则是动画电影,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很多耗费时间的、重复性的边角料工作,如果能够托付给ChatGPT来完成很多并不那么关键的画面绘制,显然能够大大缩短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

如此一来,动画电影或许能更加全面地在院线铺开,而再之后的所谓“合家欢电影更多”“适合孩子看的电影更多”“中国动画电影崛起速度加快”等蝴蝶效应,以后也并非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说了这么多积极正面的趋势,也要谈谈那些可能存在的威胁与隐患。最直接的隐患当然是电影业的就业机会问题。虽然作为一个超级工具,ChatGPT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做很多工作,但很多岗位要求的人数肯定会大大减少。

比如原本一个制片团队林林总总加起来需要十个人,但ChatGPT介入后,可能五六个人就能完成原本的工作,而对这五六个人的能力要求,也必然将比以前更高。

然后,电影创作的艺术性、原创性和创新性问题恐怕也将成为未来的新挑战。假以时日,倘若完全由ChatGPT编剧、设计镜头、进行剪辑的电影作品也能做到以假乱真,我们该如何应对电影业的创作积极性危机。

更何况,ChatGPT做的工作,一直都是从一到多,而非从零到一,它创作的文本再海量,都是对人类现有文本的重新组合与汇编,并不能真正地创造出新颖的东西。

而更悲观的一点是,可能很多观众并不会杞人忧天地介意和在乎影片是否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要知道,即使影迷们再热衷于艺术电影,但在更多的普通观众眼中,电影仍然是一种大众娱乐产品,既然是娱乐产品,那自然是来者不拒。

比如,我们当下就已经有理由相信,让AI写一个爱情片剧本,大概率都已经比每年情人节投入院线的那几部国产青春疼痛电影来得更规范、更符合逻辑、更符合类型电影模式。

至于那些更具艺术性的电影,倘若有一天AI也有能力去与实验电影导演合作,参与创作极具风格化的艺术电影,那戛纳、柏林等电影节恐怕又要像几年前排斥流媒体电影一样,耗尽心思抵挡AI这一新的洪水猛兽了。

总体来看,ChatGPT虽然并不至于像传闻中那样危言耸听、风声鹤唳,它毕竟只是个智能程序,还不足以对某一行业迅速产生颠覆性影响。但就像既往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技术革命一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势必将加速每个行业的发展进度。

对影视行业而言,产生这种加速度的底层逻辑就是AI大幅度缩短了创意落地实现的时间成本,也降低了影片创作的人力成本。

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再到今天人人都能拿起手机生产视频产品的时代,影视行业的准入门槛一直都在不断降低,而出头之路也相应地在变得更漫长。

于是,最终的结果似乎是,创意、灵感、新鲜想法之于影视行业的维系与生存将成为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要素,日后有了好的创意与故事,更多人就可以以更低门槛加入影视创作中去。

不过悲剧似乎是,除了人工智能的威胁,创意,同样是人类今天最大的困境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