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攀登者》《中国女排》,中国主旋律影片的新姿态

《攀登者》《中国女排》和即将上映的《八佰》可能是未来中国主旋律影片最新的发展方向,可能也是今后长久时间内中国电影人都要去面对的话题。

从 " 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反动派 " 到 " 伟人传记 ",再从 " 反腐倡廉,打黑除恶 " 到 " 时代先锋 ",中国的主旋律影片一直都有红色烙印,伴随电影市场的改革,主旋律影片也逐步向市场做出了新的姿态。

时隔 237 天,吴京从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穿越到珠峰顶端,《攀登者》定档 9 月 30 日,这可能今年国庆档最受瞩目的一部国产大片,也是一部为国庆 70 周年献礼的主旋律影片。

不仅如此,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女排》定档 2020 年大年初一,管虎执导的《八佰》定档今年暑期档的 7 月 5 日。一时间,中国主旋律影片已经悄然产生了变化。

尽管很多类似的主旋律影片很多电影打分平台上不受部分影迷和观众的待见,可是不得不承认,他的变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大部分主流观众的欣赏,《战狼 2》《红海行动》和《流浪地球》,皆是如此。

《攀登者》《中国女排》和即将上映的《八佰》可能是未来中国主旋律影片最新的发展方向,可能也是今后长久时间内中国电影人都要去面对的话题。

早期主旋律电影更像一种精神食粮

年轻一点的影迷可是吃着爆米花、看着进口大片长大的,他们似乎从心底对 " 主旋律 " 大片有一定抵触情绪,可能与小时候跟随学校被强行摊派看了很多主旋律影片不无关系。

在尚未形成院线化之前,内地能够给与电影的资源相当有限,民营资本是无法涉足到电影制作之上,大部分影片更多需要依靠政府资金来拍摄制作,同时需要依靠指标才可以发行。

▲《上甘岭》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6 年出品 沙蒙、林杉 导演

有计划、有指标也就导致电影的制作会受到更多行政的干预,也就导致相关部门对电影可以强加 " 意识形态 " 的标准。抗日抗战影片、解放题材影片、反特抗美影片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主旋律影片的标配。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影片质量不佳,相反在新中国建国后的三十余年,中国电影并不乏精品,毕竟我们当时资源匮乏,电影制作的大部分费用均投入到影片的制片成本之中,编导演他们是 " 社会主义工人 ",大家不拿片酬,全是工资制。

▲《南征北战》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2 年出品   电影频道高清修复版

正因如此,凭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我们可以在 " 一穷二白 " 的国情下,去拍摄一些战争大片,可能用现在的目光看起来,这些黑白影像的电影略显粗糙,但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强调民族凝聚力,树立敌对方,增强群众的干劲是当务之急。

可能有人会说,新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前发展的过慢,导致目前中国电影仍然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电影国家,但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是先填饱肚子。

那个时代电影则更多是一种精神食粮和激励因素,电影产业是需要一个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尚不具备。

改革开放之后,内地经济发展迅速,也使得我们有更好的资本和实力去拍摄制作水准更高的战争大片,历史转折点、重要战役和伟人传记是八九十年代更为主流的主旋律大片。

▲《血战台儿庄》广西电影制片厂 1986 年出品 电影频道高清修复版

此阶段中国主旋律电影其实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影片是《血战台儿庄》,该片是第一部正面表现国民党部队抗日的影片,也是因为此片,打开了冰封近四十年的两岸交流。

电影行业院线化、工业化后,

主旋律影片展现多元化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向世界开放,我们引入开始引进进口大片,同时对香港电影有了更好的宽容性,这也使得国产影片受到异常强烈的冲击。

在此期间,纯粹内地出品的影片仅有像《七七事变》《鸦片战争》《孔繁森》和《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少数几部影片有票房成绩。

▲《生死抉择》 上海电影制片厂 2000 年出品 于本正   导演

深入院线化改革后,特别是民营资本开始涌入到电影制作之中,更多的喜剧片、动作片开始占据中国电影主流。进入到世纪之交,内地只呈现了一部反腐大片《生死抉择》。

虽然《生死抉择》是一部 " 准红头 " 文件的主旋律电影,但放到今天来看,影片的尺度之大令人惊叹,这也是中国主旋律电影逐步开始依靠题材来走向普通群众和市场,逐渐褪去以往那种纯红色烙印。

▲《集结号》2007 年 华谊兄弟出品 冯小刚导演

《生死抉择》上映七年之后,工业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完善的《集结号》上映,这也是第一部中国战争题材影片引入到韩国特技团队。影片的特技由曾经制作《太极旗飘扬》的韩国团队负责。

这部《集结号》不同于以往中国的战争大片,他让更多年轻观众真切的感受到战争的血腥残酷,以之前的标准来看,《集结号》算不上主流意识形态承认的爱国大片,但他在更多普通观众眼中,则是一部标准的 " 新主旋律 " 大片。

这样的影片可能极难再次出现在中国内地银幕之上,战争题材虽然长期都是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主流,《集结号》之后,表现解放之前战争题材的影片极少有口碑和票房佳作。

▲《建军大业》中影 博纳 2017 年出品 刘伟强导演

其实《建国大业》三部曲从某种程度上又为主旋律影片推开一扇门,启用全明星阵容和非特性演员出演伟人,也让很多电影创作者看到红色电影在对角色外形开始从外形像转换到神似,后续的《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不但启用更多年轻演员,甚至用曾经拍摄黑帮片的香港导演刘伟强去拍摄《建军大业》。

内地电影产业化的提升和工业化的起步,特别是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促使我们有能力和资本去拍摄水准更好,难度更大的新主旋律影片,博纳也在近几年连续出品(联合出品)了《智取威虎山》(2014 年出品)《湄公河行动》(2016 年出品)《战狼 2》(2017 年出品)和《红海行动》(2018 年出品》这几部军事主旋律大片。

这些主旋律大片的基础恰好是《集结号》和《建国大业》,主旋律影片也在最近五年内迎来了新一轮的高峰期。

未来,主旋律电影会更 " 猛烈 "

仅有全新的战争大片当然不够,虽然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战争,不能忘记流血和牺牲。但这并不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的全部,未来能够体现中国人优秀品质,展现社会全景原生态的影片都可以成为主旋律影片。

▲《中国合伙人》光线影业 2013 年出品 陈可辛导演

港台导演的北上提升中国内地电影制作的水准,我们内地终于也可以拍摄制作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人文影片,这里以陈可辛最具代表性,2013 年上映的《中国合伙人》就是一部这样的影片。

客观上来看,《中国合伙人》展现了在特定时代下中国内地的出国热,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想出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影片恰好捕捉到这个热点,他会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当下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展现中国的转变和跨时代的变迁,都是一种新形态的主旋律影片,只不过他和以往概念中的主旋律影片有较大的区别,甚至能够引发更多的争议和辩论。

▲《芳华》华谊兄弟 2017 年出品 冯小刚导演

除此之外,表现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我不是药神》和《芳华》,也不仅仅是题材有重大突破,影片的类型也是前所未有的。尽管这两部影片也展现了很多负面的社会现象、人性缺陷和阴暗面,但总体的主题是乐观向上,并以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现实主义之后,《流浪地球》的出现弥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但更积极的意义是,这是一部以中国思考方式、用中国人世界观来拯救地球和人类的科幻片,如果用最新的表述方式来表达,《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是一部类型更新,题材更值得关注的主旋律影片,毕竟极少有科幻电影中是中国主导拯救人类。

2017 年印度出品的阿米尔汗主演的家庭运动题材影片《摔跤吧!爸爸》国内上映,该片取得了迄今为止中国内地非好莱坞出品进口片的票房冠军,这也让国内看到了运动题材影片的希望。

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女排》和《李娜》恰好是两部核心意义不同的运动题材影片,中国女排所谓的举国体制成功和李娜个人商业运动的突破,其实都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成长和逐步的开放。

体育题材影片除了中国要成为一个大部分国民都认可的体育大国之外,也同样离不开电影工业的进步,特别像刚刚定档的《攀登者》,这种运动题材影片在多年前,内地是无法依靠自己的技术能力去实现。

更主要的是,建国后攀登珠峰对新中国是一件别有意义的政治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攀登者》可能是当下中国主旋律影片最具代表性,也最容易引起巨大争议的一部,这也是新类型主旋律影片所必须要达到的作用,主旋律影片已经不会在强求所有观众的对影片价值观的认同,而且更多要去展现真实的中国人。

今年距离《血战台儿庄》上映和九二共识的签署已经过去三十余年,暑期档即将上映的《八佰》也将成为多年以来内地银幕上再一次正面展现国民党部队抗日的战争大片,这在建国七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尤其值得关注。

和《中国女排》《攀登者》一样,《八佰》也同样是展现了大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挠,建国七十年,我们内地主旋律影片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年轻观众生活在安逸的和平年代,教条的红色经典主旋律影片势必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国未来主旋律电影也将更多元,类型也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