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与口碑严重不符,皮克斯的《心灵奇旅》为何如此打动观众?

在《心灵奇旅》中,想象力、艺术与技术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一颗懵懂的种子,终于长成了茁壮的大树。

“排片对不起《心灵奇旅》的高分。”

皮克斯工作室的官方账号下,挤满了“恨铁不成钢”的观众留言。12月25日圣诞节,皮克斯新作《心灵奇旅》登陆中国院线,并在北美同步上线流媒体平台。影片讲述为重回地球追寻音乐梦想,落魄音乐教师乔伊成为对人间毫无兴趣的问题“小孩”的导师,并由此展开一场穿梭两个世界找寻生命意义的奇幻旅行。

作为皮克斯的第23部动画长片,《心灵奇旅》延续了《寻梦环游记》的原班人马,导演彼特·道格特更是履历不凡:凭《头脑特工队》夺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凭《飞屋环游记》摘得第38届安妮奖,同时还是《机器人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的编剧……一击即中,绝无失手。

上映后,电影口碑一路走高,烂番茄新鲜度 93%,Metacritic 媒体评分 85,豆瓣评分9.0,成为2020年口碑最好的院线电影,不少“自来水”自发宣传。一条评论说:“如果让我选一部电影跨年,我会推荐《soul》,它不但让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让我想要感谢那些生命中照亮过我的人和事。”

然而与高口碑矛盾的,是影片“少得可怜”的排片。上映首日,《心灵奇旅》仅有2.7%的排片,相比其他影片动辄30%的排片,许多观众不得不化身“自来水”四处宣传,甚至在“迪士尼中国”“皮克斯”官方账号下留言,希望能多些排片,延缓影片下映日期。

(“皮克斯官方微博”下的粉丝“催宣发”留言)

这似乎与2017年另一部皮克斯作品《寻梦环游记》的状况有些相似。该片被称为“裸发”上映,首映时排片只有9.8%,但随着口碑不断发酵,观众群体中兴起一股“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看了COCO,我们就是永远的朋友”的安利潮流。最终,影片成功逆袭,拿下超12亿的人民币票房,成为皮克斯在中国内地第一部票房破10亿元的作品。

《心灵奇旅》似乎正在重演COCO的轨迹。12月30日,上映6天后,据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显示,《心灵奇旅》排片终于从2.7%攀升至11.98%。但到了31日,《送你一朵小红花》《温暖的抱抱》《崖上的波妞》等新片接连上映,凭口碑“翻身”的《心灵奇旅》还剩多少空间?

发现了“生命奇迹”的《心灵奇旅》,还能发生票房奇迹吗?它又为何如此打动我们?

《心灵奇旅》口碑因何而爆

导演彼特·道格特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

一个故事的好点子就像种子。你撒下种子,耕耘滋养,很多种子会萎缩死亡,有些会破土长成小巧精致的花,有些则能长成大树供你伐下成为木材。但一开始你无法从种子外观就清楚辨认出它们将会长成哪一类。

“人的性格是在出生前决定的吗?人的生前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疑问或许就是一颗种子,激发皮克斯团队围绕这个点子,展开《心灵奇旅》的故事。

(《心灵奇旅》早期草稿)

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对儿子的观察。一个问题让他困扰,孩子的性格是从哪来的呢?似乎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已经明显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喜好与厌恶,这让导演开始思考,是否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在某个地方得到了他的各种个性呢?

导演彼特·道格特采访时说:“一开始,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我自己试图弄清楚:我们正在经历什么?这世界是怎么回事?我的人生该怎么过?我们想要带领人们踏上这种艺术家之旅。”

但是,仅有一颗种子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乍看精彩绝妙的点子,都得花上好几年的扩充与润饰,才能成为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心灵奇旅》早期草稿)

怎样的角色能完美诠释这个故事?起初,导演想将主角设置为一个演员,但在看到一名黑人爵士家的演奏后,又决定将他设置为一名音乐家。而选择爵士乐,就意味着选择了纽约,因为这是美国的爵士乐之都,许多有名的音乐家会在这里进行演出。但随后,更多需要敲定的细节纷至沓来:选择纽约的城中还是城郊?曼哈顿还是皇后区?在哪个酒吧表演?和主角一起演奏的音乐大师又应该怎样设定?

围绕着最初的“灵感”,团队进行了数千次诸如此类的决策,而这有赖于皮克斯文化传统中的团队合作观念。工作室创始人总裁埃德·卡特姆认为,每个“灵感”在故事中会如何呈现,都是上百人成千上万次决策敲定的结果,皮克斯电影中每句对白、每束灯光、每块阴影甚至每处音效之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因为他们是影片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

(导演Pete Docter和导演Kemp Powers)

例如,为了处理影片中涉及到的黑人文化,皮克斯组建了文化顾问小组,包括来自工作室内部的非裔美国人员工,以及来自外部的知名黑人艺术家群体。本片另一导演鲍尔斯在幕后纪录片中就提到,他此前从未在一个项目中,与如此多不同职位的人合作过。

通过彼特·道格特此前提议研发的“道格特金点子”故事板,创作成员们可以将自己的创意模拟成一段影片,让其他人直接观看画面来做出评价,这大大推进了团队合作的效率。而皮克斯内部已成惯例的审片会,更让《心灵奇旅》大放异彩。

例如,主角乔伊第一次参演爵士乐表演并大放异彩、实现了自己多年夙愿后,感到的却是某种空虚与飘渺,他坐在钢琴边,陷入沉思。此时,安静的钢琴音符响起,画面中,一片落叶落在Joe的手掌,秋日高远的天空下,树叶沙沙作响。这段影像被观众评论“哭到不行了”,感染力极强。

制片人戴娜·默里采访中提到,创作这段配乐的特伦特·雷诺和阿提喀斯·罗斯几乎全程参与了影片的创作。一般而言,电影配乐创作通常在画面定稿后开始,但两位音乐家很早就加入进《心灵奇旅》的创作,并在观看故事板后,提供了他们的想法——事实上,他们对主角Joe在表演结束后的空虚、失落完全感同身受。他们曾提到:“一旦我在演奏会,我就会感觉非常好。但这并没有治愈我,也没有改变我的感受。”最后,当他们制作好音乐后,戴娜·默里和团队其他人说:我的天哪。

浏览网易云音乐《心灵奇旅》原声带,几乎每首音乐下都能找到观众对配乐贴合度的赞叹。例如《The Great Before/U Seminar》一曲被用在主角穿越重重维度,最终来到“生之来处”。评论中,就有观众就注意到影片“用音乐来表现维度与维度之间的差异,太妙了,而且又能保持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中,太了不起了”。

在研讨会中,人们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例如,影片的第一个版本中,Joe重返地球后再观察自己的人生时,就像在看一部电影,而他自己是电影的观众。他可以停下来观看并讨论自己的这段人生,但这完全没有互动,他也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编剧麦克·琼斯想到,可以将Joe与猫的灵魂调换,让猫陪伴在22身边,从而间接掌控自己的身体并改变自己的人生。

每个刚加入皮克斯的员工都会参加“皮克斯大学”课程,并在课程中学到“换个角度看事物”的核心观念,同时,皮克斯又鼓励每个一线员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意,获得归属感与自豪感,这些都让《心灵奇旅》的品质得以保证。更重要的是,技术过硬的皮克斯,甚至会为了一个新脑洞,研制出一种新的软件技术。

最典型的例子即片中“心灵学院”辅导员的形象。它们形似毕加索的抽象画,二维简单的线条与圆润可爱的新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的视觉表现形式暗示了他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存在。为了更好的设计,工作室大费周章,在描绘了大量二维线条后,有人灵机一动,拿来一个衣架,将它扭曲折叠,把三维“衣架”变成了二维的辅导员。为了实现这个效果,皮克斯还创造了额外的动画控制技术。

“艺术是对技术的挑战,技术是对艺术的启发。”执行制片人丹·斯坎隆评价这个创意时说:“我和剧院里的其他人都能听到了倒吸一口气的声音。我从来没见过那种用3D制作的2D动画,而我之所以去看电影,就是因为想看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

当人们在银幕上第一次见到“生之来处”时,很少有不为之惊叹的。导演道格特在《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中展现出的想象力没有让人失望,“生之来处的世界是简约的,充满大胆的、美丽的形状,现实中前所未见的抽象建筑。用更少的东西去表达想法是需要勇气的,但如果做得好能够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丹·斯坎隆评价道。

在《心灵奇旅》中,想象力、艺术与技术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一颗懵懂的种子,终于长成了茁壮的大树。

皮克斯的哲思:人为什么活着?

五年前,导演彼特·道格特凭《头脑特工队》摘得奥斯卡最佳动画。五年后,上影节时,他却反问自己:“创作动画电影是我的‘命中注定’。但有些时候,我也会心生犹豫,卡通?在我有限的人生里,这就是我的全部追求了吗?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始人总裁埃德·卡特姆也曾面临同样的困惑:“自皮克斯成立以来,我几乎一直都在总裁的职位上,我热爱皮克斯,也热爱皮克斯的每一条理念。尽管如此,我不得不承认,那个目标曾是我职业生涯的全部,而目标实现了,我所谓的职业生涯也到了尽头,人生就这样了吗?”

“我的确实现了我的梦想,但梦想的实现却让我觉得失去了目标。这真的是我想做的吗?”

皮克斯将这一“私人化”的观察与思考注入《心灵奇旅》。故事中,已过不惑之年的音乐家前半生怀才不遇,因缘际会下终于与知名的爵士音乐家合作,在颇负盛名的爵士酒吧,进行了一场非凡绝伦的演奏。在好莱坞励志电影通常的套路中,电影将在主角实现成功达到人生顶点时定格,他的成功之夜将是影片的高光时刻。

但皮克斯没有遵从。电影仍在继续,并照亮了音乐家迷茫的脸:一直以来,弹奏爵士乐都是我的梦想,这也是我“活着的目标”。但为什么现在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却没有那么快乐?

许多“事业有成”的观众都被打动,奥巴马2020年电影片单里,《心灵奇旅》赫然在列。数娱君还注意到,在某些电影从业者的个人观察中,安利《心灵奇旅》的都是精英群体:各界kol、学者、电影创作者,然后一点点下沉。据灯塔专业版显示,该片的受众画像里,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83.9%,远超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

但事实上,“人生的意义是为了追寻目标吗”这一命题,普遍存在于更广泛的观众心中。“乔伊·高纳就是我们所有人,”联合导演坎普·鲍尔斯在采访中说,“我认为任何人都能理解这种对自己是否实现了人生使命的疑问,我应该在什么时候放弃我追求了这么久的事业呢?”

影片中,每个未出生的灵魂只有找到自己的生命“火花”,才能前往地球。影片前半段,所有人都认为,所谓的生命火花指的是生命的目的(purpose),这让迟迟未能找到自己生命“目标”的“问题儿童”22万分沮丧,她想,我可能只擅长吃披萨、看天空和走路吧。直到心灵学院的辅导员一语惊醒梦中人:“火花并非指生活的意义,而是那些让你想要活下去的生活瞬间(“The spark is not your life purpose, but the moment you really wanna live.”)。”

影评人王昕认为,《心灵奇旅》聚焦于经验、感知与活着,观众得以从“追逐成功、寻找意义”的乏味模式中解放出来。正如一条豆瓣评论写道,一味追求成功而忘记了享受生活,这才是最遗憾的。无论是看天空、走路,还是和家人相处、和爱人看海……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十分精彩而美好。

事实上,“感受看似平凡的生活日常”这一观点并不新鲜。文学中,前有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有太宰治《晚年》“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影视中,不为成功、只为享受生活的故事亦早已有之。日本青春片《摇摆少女》(2004)中,一群少女机缘巧合下喜欢上了爵士乐,家庭主妇拍棉被的声音,同学打乒乓的声音,都成为她们溶入爵士乐的新元素。导演对“目标/成功”轻描淡写,少女们弹奏爵士乐,与其说是为了实现登台演出的心愿,不如说是单纯享受音乐的快乐。

(《摇摆少女》(2004)剧照)

不过,尽管探讨的问题类似,但皮克斯的魅力一部分在于讲故事的过人技巧。“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为未来的整整一代人树立视野、价值观和时间表。”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曾援引乔布斯与皮克斯交集最多时说的这段话,说明皮克斯工作室在“讲故事”上无与伦比的魅力。而导演彼特·道格特也认为,一个优秀的故事要求创作者借助故事表达自我,并在情感上也能感染观众:“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想办法带给观众感动与娱乐。”

同时,《心灵奇旅》能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引起如此大的共鸣,或许还在于当代观众对“追逐成功、寻找意义”叙事模式的厌倦与逆反。世纪初以来,《人人都能成功》《人性的弱点》《富爸爸,穷爸爸》等畅销书热销十年,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高校也曾邀请过多位成功学培训专家进行演讲。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梁理文分析认为,“成功学”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制度变革后,人们的物质利益意识得到唤醒,追求成功的欲望空前高涨。人们追求成功,实际上是追求从较低的社会位置跃迁到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成功学”迎合了人们的“成就需要”,市场机制引入后,社会竞争性流动性更大,个体可以靠个人奋斗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这无一不为“成功学”提供了生长和传播的沃土。

但环境的改变也已被探讨了太多。“升职加薪出任 CEO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成功观,对普通人而言,越来越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好梦。《心灵奇旅》一条短评写道:“小时候被名人励志,长大才发现那真是一种无垠的压力,万里挑一的人以巨大的差距提醒你越来越是个失败者,你永远不够好。”

“这种佛系心态,既是欲成功而不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一隅安宁之地的一种妥协,也是一种自觉意识,它通过对金钱、名望、权力等代表成功的价值进行贬抑,换取一种更能坦然面对失败和残酷现实的价值排序。”

而皮克斯的《心灵奇旅》,或许正好切中了当代观众的文化症候。正如那条短评的后半段,如此情真意切:

“但观星赏月,听虫嗅花,也是人生最无用又最有用的修行,生活过得越来越糟心,不贪这星星点点的美好,撑一撑,顶一顶,我们这些庸碌之辈,早该熄灭了吧。”

这记来自皮克斯的温柔“摸头杀”,或许正逢其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