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群敌人

地球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美国西海岸石油富豪是怎么发家的,但是看过《血色将至》,你能略闻其二。

前些天,我看了世说X语的《真实战场与影视谬误》视频,今天想放在这儿与你们做个简单交流。

片中,一万卡说得一段话我十分赞成。

电影远比电影本身的影响力要大,它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播方式。

这个地球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美国西海岸石油富豪是怎么发家的,但是看过《血色将至》,你能略闻其二。

是的,杀场没有浪漫主义,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日渐腐烂的尸体。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当堂吉诃德遇到机关枪》,从史学角度犀利而又幽默地解析了机枪这种兵器对历史的影响。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一名20岁的德军士兵独自躲藏在奥马哈海滩上的一个碉堡中,一连开了9个小时机枪,用光了一万多发子弹,一个人给盟军创造了超过两千人的伤亡。

后来,美国人送他一个大名鼎鼎的绰号“奥马哈之兽”,至今仍是军迷界中的神级人物。

根据史料记载,奥马哈海滩上阵亡的美国士兵为3000多人,而当时负责奥马哈海滩防御的主力是德军第916掷弹兵团与第726掷弹兵团第3营。

德军在奥哈马海滩的总阵亡人数大约1200人左右,占德军全部参战人数的一半左右。

显然整个海滩不可能只剩下一名机枪手,一名德军机枪手在战斗中消灭敌军数量占总阵亡人数的一大半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技术上来看,当时德军主力的机枪型号为MG-42,按规定是需要6个人操作的,至少也需要3人的战斗小组来协同操作,此三人分别负责搬运弹药配件、校正目标和射击。

如果只剩下一个人的话,很多工作就都需要射手来独自完成,一个人操作一挺机枪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

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以当时的工业水平,MG-42机枪的枪管寿命仅有300-600发。

根据这段描述,在战斗中这名机枪手共射出了10000发以上的子弹,也就是说,他在射击过程中,至少需要更换16次以上的枪管。

即使是很熟练的机枪手,在没有助手的配合下,更换一次枪管至少需要3-5分钟。

由此推算,在战斗过程中,这名机枪手更换枪管总共至少需要48-80分钟。

著名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片头登陆场面就是以这场战斗为原型拍摄的,这部电影基本上重现了当时美国步兵冲击德军高处阵地的场面。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武器,机枪确实曾对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国内对枪支有着非常严格的管控,所以大部分人未曾接触过这种武器。

对于机枪传闻的真伪也就缺乏辨识能力,这是环境使然。

随着近年来抗日神剧的流行,机枪射击的画面也频频出现。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主角端起捷克式轻机枪冲锋,并且边跑边扫射杀伤大量鬼子。

事实上,捷克式机枪重达10公斤,且使用7.62X5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且只能连发。

在行走中射击是不可能准确命中任何目标的,抗战中中国军队弹药供给并不充分,决不能这么浪费宝贵的机枪子弹。

因此,在实战中,这种武器只能用脚架架好后射击。

在国产影视作品中,机枪从未展现过其超越射击的能力。

事实上机枪在战争中还经常作为曲射武器使用,也就是说,可以像火炮一样间接攻击障碍物之后的目标。

比如,如果发现1.5公里处有敌人的集结营地,此时虽然步兵无法直接攻击敌人,机枪手却可以发动超越射击攻击。

瞄准手测量敌军与自己的精确距离,射手在架好机枪之后,把标尺标定到1.5公里的位置。

然后几挺机枪同时开火,子弹就会像炮弹一样呈抛物线状从敌人营地上方落下。

这种超越射击的方式虽然命中率不高,但是如果集中几挺机枪同时射击的话,大量子弹砸下也能有效杀伤部分敌人,且这么远的距离枪声已经听不清楚,敌人会死得不明不白。

总之,对武器越有了解,越不希望他有用武之地,尊重真实战场,尊重死亡,也尊重电影本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