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国庆档已经过半,在主旋律“三巨头”中,《中国机长》以现代化的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将飞行题材国产片重新拉回观众视野,让行业内外看到了这类题材的更多可能。
纵观飞速发展、题材类型日趋多样化的中国影史,飞行题材电影却并不多见,观众说的出名字的更是屈指可数。《中国机长》的成功,无疑是飞行题材国产片的一次突破。
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都有哪些飞行题材电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飞行题材国产片的发展,为何步履维艰?《中国机长》的成功,又给这类题材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启示?
飞行题材国产片回溯
细数中国影史,飞行题材国产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90年代前侧重剧情描写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旋律国产片。
囿于当时有限的特效制作水平,更是为响应主旋律精神的传播,这类影片大多注重故事情节的描绘和爱国主义、集体精神的表达,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而对相关行业的还原度以及飞行场面的展现大多简陋粗糙,场景多为远景和机舱内仅有飞行员入画的近景。
如中国第一部空战题材影片《长空比翼》(1958),描写一位空军战士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克服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成长为空军军官的故事。
1958年,正值我国农村农业化合作运动的高潮,“人民公社化”概念的提出,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倡导推向高潮。
《长空比翼》并没有全景式地展示空战场面,而是通过个人的成长史,来折射一场局部区域的战况。这种聚焦局部,以点窥面的表现手法在当年曾被批评为 “孤立地描写空军”,没有体现完整的时代背景与集体精神。
另一部首度展现空战场面的《长空雄鹰》(1976)同样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由于拍摄于文革期间,与《长空比翼》被批评未能体现集体精神不同,《长空雄鹰》在电影中穿插了路线斗争的交锋线索,把矛盾冲突加诸在男主人公与孟副团长之间的思想冲突上,并重点渲染了飞行兵的精神动力和军事谋略,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的主题意旨痕迹。
正因如此,整个电影显得拘谨呆板,缺少鲜活生动的战争感觉,反响平平,但《长空雄鹰》保真了文革时期的视角与视野,留存了一个时代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观感与观察。
其它同类电影还包括《飞越天险》(1959)、《红鹰展翅》(1960)、《女飞行员》(1966)、《碧海红波》(1975)、《飞行交响乐》(1981)、《螺旋》(1981)等,它们各自从不同行业(飞行员、科研人员、雷达兵……)、不同角度(爱情与事业、空难元素、女性……)反映出飞行题材电影的多个维度与时代内涵。
另一类则是90年代后以《紧急迫降》《空天猎》为代表的,制作水平、叙事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大制作。
90年代后,尤其是千禧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伴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日益繁荣,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很多商业影片也开始涌现。中国电影人经历了改革开放思想的洗礼,在80年代以来的中外电影交流中了解到世界电影发展潮流,对商业电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这个时期出现的飞行题材国产片,也同样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特效制作都向好莱坞看齐,且多强调真实性,或是真实事件改编,或是真实的军事装备,同时突出飞行题材电影独有的视觉效果和大场面带来的震撼与冲击力。而这样的制作与宣传重点,也无疑需要面对浸染在好莱坞大片中许久,标准逐渐上升的中国观众的检验。
1999年上映的《冲天飞豹》,有着不俗的主创团队,编剧曹保平,主演胡军、王学圻,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后两代试飞员如何飞出中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飞豹"的故事。
诞生于90年代后期,本片也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1995年,中影首次以票房分账的方式引进了十部“进口大片”,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商业理念由此深入人心。
《冲天飞豹》也借鉴了好莱坞模式,并在飞行题材中首次加入了特效。虽然剧情、最终场面现在看来都差强人意,但在当年电影主创做出的这一系列现代化尝试,已属一大突破。
紧接着200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紧急迫降》,是中国第一部空难片,改编自1998年中国首宗民航飞机迫降事件。
为了拍摄本片,上影厂一举斥资250万美金引进了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电脑特技制作设备和系统,也使本片成为中国数字电影特技的处女作。而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紧张气氛的营造,还是特效制作、观众反馈,《紧急迫降》都是中国飞行题材影片朝好莱坞模式迈进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冲天飞豹》上映18年后,中国首部现代空军空战题材电影《空天猎》于2017年的国庆档上映。
彼时的电影市场,迎来了“中国重工业电影最好的时代”,电影特效技术比肩好莱坞,类型化更加深入,“内容为王”逐渐成为观众与创作者的共识。而以《湄公河行动》《战狼2》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接连引爆市场,也打开了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全新局面。
《空天猎》也顺势出击,不仅得到了中国空军加持,主创也颇具看点,还把市场成绩对标《战狼2》,被制片方自称为“中国空军的形象宣传片”。电影把当时最新的军事装备悉数展示在银幕上的拍摄手法,也是紧跟国际标准,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与现代性。
有别于中国早期空军电影以剧情为主,大场面不多的特点,《空天猎》的大半部电影都在真枪实弹地开战,展示了各种最新的战阵、战术,试图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高期待值带来的是观众对影片的高要求,上映后军事迷对各种不严谨军事细节的吐槽,感情线的抢戏,导演对影片叙事、节奏感把控的乏力,使这部时隔十几年,重回观众视野的飞行题材国产片的口碑和票房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飞行题材国产片的困境与希望
虽然飞行题材的国产片在数量上并非一片空白,却鲜少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像《中国机长》这样在口碑与票房上都表现出色的影片,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主旋律飞行题材未能与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结合。
事实上,早期的飞行题材影片,也多是主旋律电影,在政府强烈意志的干预下,影片从剧情的发生发展、人物刻画到精神内核的表达都是为主旋律意识形态服务的,主创的创作空间与自由度都受到限制,很难兼顾市场需求,导致剧本创作远离生活,被观众拒之门外。
即便是在主旋律市场已然火爆,票房屡创佳绩的今天,在《中国机长》拍摄时,演员张涵予也透露了刘伟强导演当时的处境,“民航总局老来探班,电影局的领导也老来探班,我们电影家协会的领导也老去,还有博纳的于总也老去。这么多人关注你,又定好了在一年后的国庆档上映,造成了导演的压力。”
就题材本身而言,飞行题材电影多展现空军空战场面,尽管也有以空军为主导的零伤亡战争,但地面战仍然是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战斗的核心地位依然无法动摇,因此相比陆军与陆战,观众对空军空战的熟悉度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空战所表现出的激烈程度也不如地面战来的更为直观。这并非说空战不激烈,而是在观影时,蓝天白云下战机变换队形、你追我赶的场面,始终不如观看地面战的爆炸、射击、绝地反击等来的更真实、更刺激。而在狭小机舱内,演员同样狭小的发挥空间,也让期待看到演员飙戏的观众大呼不过瘾。
飞行题材电影的制作难度同样让人望而却步。从模型制造,到实景拍摄,再到后期特效制作,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1930年的美国电影《地狱天使》,为了拍摄空战场面,找来了1700多个群众演员,动用了好莱坞一半的摄影机,准备了87架战机,比当时用在战争上的都多,又花40万美元建了个机场。其中一个需要拍摄飞机向下俯冲的动作,摔死了3个飞行员,最后导演霍华德·休斯亲自上阵,最后也摔了个重度脑震荡。
1986年的好莱坞飞行题材电影开山之作《壮志凌云》,捧红了汤姆·克鲁斯,也让好莱坞与美国军方双赢,有人戏言,“《壮志凌云》可能是史上最昂贵的征兵广告”。
大胆创新的拍摄手法和大批先进武器的实装参演,是这部影片成为经典的关键。为了真实呈现空战场面的视觉效果,导演不仅要求多角度、多镜头拍摄,还加入了空中追逐,抢拍最惊险、刺激的场景。尽管只有虚构空战,全程实景拍摄还是带来了极大风险。美军现役飞行员阿特·斯科尔在拍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机毁人亡。
《中国机长》也找到了西安飞机制造厂,花重金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架需要10个月才能做完的一比一大、三段分离的模拟机,高度还原机舱内的情景。
《空天猎》的空中飞行镜头,60%是实拍,也都是空军最优秀的飞行员做飞行替身,而由于战斗机的飞行过载很高,还有的场面需要空军客串摄影师来拍摄。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人员、设备投入,如果没有背后相关部门、资本强大的支撑,很少有公司愿意冒着收不回成本和成片质量低劣的风险,拍摄观众并不很熟知的飞行题材。
在缺乏内部创作动力的同时,海外飞行题材影片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也同样黯淡无光,《绝密飞行》《天空之眼》等引进片票房惨淡,均未能激起水花。
直到2016年《萨利机长》的出现,才在各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热议和全方位解读,收获豆瓣8.6分的好评,不少观众看过后发问,“中国何时能拍出‘中国机长’”?以至于两年后《中国机长》官宣时,对于其是否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的猜测不绝于耳。
《中国机长》对集体精神的描写与赞美,显然说明了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版《萨利机长》,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商业电影。《中国机长》成功的背后,也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的共同推动。
“天时”:《中国机长》不仅仅是一部空难片,更被称为“民航的职业类型片”。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航事业迅猛发展,飞机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普遍的出行方式。影片对于民航行业的真实呈现,增强了观影时的代入感,给了观众深入了解民航各部门从业人员的机会。
而选择进驻国庆档这样一个仅次于春节档的大档期,更是加重了影片大卖的砝码。
“地利”: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备降成都事件在当时的国内乃至世界都引起了极大轰动,机长刘传建和英雄机组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机长刘传健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版萨利机长”。这也让《中国机长》在去年7月立项之时就受到各方关注,影片对整个危机过程的完整呈现,也让想一窥事件全貌的观众得到了满足。
▲(《中国机长》主创和川航事件的原型人物们)
“人和”:和以往的主旋律飞行题材国产片不同,《中国机长》拥有超豪华的主创阵容。民营巨头博纳出品,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等演员贡献了最佳演技,片中原型人物分享经历与感受,民航更是调动各种资源为影片保驾护航,西安飞机制造厂停工造飞机,好莱坞特效团队的加入……还有上文提到的各大领导探班,各方行动都诠释着影片的成功,是属于集体力量的成功。
飞行题材影片曾经和其它主旋律影片一样,难以做到正确精准传达主旋律精神与接近受众、赢得市场之间的平衡,一直停滞不前。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旋律影片的商业模式探索已颇具成效,电影行业拍摄、制作水平的提高,海外优秀影片的借鉴,都为飞行题材国产片创造了“重生”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机长》不仅是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又一次合格尝试,也为飞行题材国产片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值得未来同类题材影片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