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当年部部大女主的章子怡也默默退到了吴京背后。

你看的是《攀登者》吗? 

不,我看的是《珠峰绝恋》。 

国庆假期即将过去,从“预定第一爆款”到“屈居第三”,在《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越战越勇的同时,《攀登者》却稍显沉默。截至10月6日中午,《我和我的祖国》《中国队长》票房分别突破19亿和16亿,《攀登者》票房突破7亿。 

因为颇受争议的爱情戏,国庆档开场不久《攀登者》的口碑就迅速下滑。观众发现,一个满分的原型故事和演员阵容,但却拿出了大量篇幅谈情说爱。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攀登者》谈情说爱的“恋爱脑”女性角色,折射出了国产电影近年来越发明显的问题:女性角色缺少深度。在大制作影片创作者的视角下,女性角色要么沦为功能性的角色,要么成男性世界的欲望符号。 

10年前的《十面埋伏》《风声》《画皮》等国产大片中,观众还经常能见到女性角色处于故事中心,甚至是两位女主同台飙戏。 

但在如今的观影市场上,女性角色正趋于配角化,边缘化,即便是章子怡这样早年部部大女主的演员,如今也“退居二线”,默默站到了吴京背后。

被“谈情说爱”拖累的《攀登者》

《攀登者》原本是赢面最大的国庆档玩家。

《攀登者》根据史实改编,影片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但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证据,未能被世界认可。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出色的原型故事,吴京、章子怡、成龙等一线明星构成的超级阵容,《攀登者》很快成为爆款预定,在国庆之前各平台上的想看人数也是遥遥领先。 

然而,在国庆档逐渐接近尾声,这枚种子选手不仅票房吊车尾,口碑也在三部电影中垫底。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中的爱情戏。和《上海堡垒》相似,《攀登者》也犯了营销错位的错误。 

被“中国首部登山冒险题材电影”和吴京吸引的观众出了影院之后,感叹“一道送分题却写出了离题作文”。  

过多的爱情戏冲淡了登山故事的厚重主调,模糊了电影的定位。原以为会看到登山队员为宣扬国威而奋发攀登的风采,进了影院的观众却发现大量戏份留给了两对小情侣之间的暧昧别扭。 

导演极力想要通过情侣之间的生离死别来表现登山的悲壮,却在实践上显得力不从心。 

从女性角色的设定来看,影片中章子怡、何琳、曲尼次仁的职业不同,在登山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且每个女性角色都有相对应的男性角色组成CP。然而在这几组男女关系里,女性角色普遍个性柔弱,还制造了不少麻烦。

并且严格来说,这些角色的存在并非必要。 

影片中的“恋爱脑”黑牡丹,原型是中国第一位登顶珠穆朗姆的女性潘多,角色原型的文字故事就足够感动一大批看官。 

但在电影中,为国争光的巾帼英雄却被塑造成只会帮倒忙的恋爱少女。黑牡丹对井柏然饰演的摄影师一见钟情,在训练掐秒表的时候还偷偷为其放水,电影里也没见黑牡丹训练,但最后却突然登顶成功,剧情逻辑令人匪夷所思。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微博上网友提供的黑牡丹原型故事)

以小见大是正常且留有余味的创作逻辑,比如同档期《我和我的祖国》7个片段全是以小见大。而《攀登者》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让人如鲠在喉的是多次登上热搜、但毫无CP感的“吴章CP”。 

影片开始由从女主徐缨(章子怡饰)的回忆展开,这样的叙述方式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但看过电影可以发现,之所以这样处理,其实是为了为后面的爱情线做铺垫。 

在影片中,女主的行为逻辑立意较低,完全落在了对男主性命的担心上,多处剧情冲突皆是因为女主的“恋爱脑”。 

比如,女主徐缨在明知身体不行的情况下,强行带着队员登峰;在登顶的关键时刻,徐缨更是忽略外界环境的恶劣以及登上珠峰的使命,抱着救命的步话机深情告白: 

“我很庆幸和你一起登珠峰,在我们之前的那座山消失了,谢谢你,让我们真正谈了一次恋爱,我的任务完成了,是时候去实现你的愿望。”

告白之后,男主角方五洲就奋勇登顶了…… 

这样的设计瞬间将“登峰”的意义缩小到了个人感情的标尺上,与影片宣传强调的登山英雄为了祖国和民族尊严能够奉献一切的格局呈现出很大的差距。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海报渲染了“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氛围,但电影里感情线占据大量篇幅)

女性角色趋于功能化、符号化

事实上,国产电影里的女性角色并非一直如此功能化。         

上个世纪的电影中,《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红高粱》里的九儿、《菊豆》中的菊豆等优秀女性荧幕形象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价值的追求。         

再到商业片时代的20世纪初,各位华语大导演,在塑造女性角色方面也一向不遗余力。         

在《攀登者》中沦为“背后的女人”的章子怡,那时可发挥空间比现在要广阔得多。    

无论是在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十面埋伏》、李安的《卧虎藏龙》,还是在王家卫的《2046》《一代宗师》里,她扮演的角色都占据了很大比重的戏份,人物形象较为复杂,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剧情发展,甚至很多时候是剧情的中心。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除了一向以创造女性角色见长的张艺谋,李安、王家卫等导演皆是花了大力气去刻画了颇有深度的女性形象。 

后来者的《风声》《画皮》《听风者》等商业片中的佼佼者,也依旧为女性角色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由此塑造出富有张力的女性角色。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然而,伴随着年度票房数据的逐年飙升、电影市场逐渐下沉,排在前列的票房大片里,出彩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少。可以说,近年来的国产大片出现了明显的趋势:越是大制作,故事主线上越是男性主导,女性角色发挥空间越小。

翻看近两年的票房排行榜前列的作品,这一点尤为突出。《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攀登者》等影片中,虽然也有出彩的女性角色,但都退为配角。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在这些大制作影片中,女性角色要么成为剧情的冲突制造者,如《攀登者》的徐缨、《红海行动》里的记者夏楠,要么沦为功能性太强的配角,如《战狼》里的龙小云、《流浪地球》里的周倩。 

在更为商业化的《唐人街探案》《西虹市首富》等片中,女性角色更是完全服务于男性的想象,成为单纯的符号。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唐人街探案2》的女警官陈英)

在表面繁荣的电影产业中,女性银幕形象呈现日益单调乏味的局面,复杂的女性角色在电影作品中逐渐缺位。 

不仅是国庆档如此。今年春节档的电影中,《疯狂的外星人》完全是双男主戏,《飞驰人生》里女性沦为配角,《流浪地球》里的妹妹是被保护的对象。 

也难怪,有观众试探着发出“今年大热电影竟然都没有女主角”的声音。

国庆档票房热闹背后:大片里的大女主去哪了?

何时女性银幕形象才能不那么局促单一,何时电影市场上真正立体的女性角色能与男性角色平分秋色?就连创作者也很难回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