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多部翻拍自国外电影的国产影片公映,其中包括改编自韩国电影《蒙太奇》的《你是凶手》,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的《小小的愿望》,但从口碑和票房来看,几乎全部折戟。前日,翻拍自2015年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国产影片《误杀》全国公映,短短两天时间,该片就收获一片赞美。有观众认为,这部影片保留了原版电影的基本框架,又能在很多细节上创新,是一部很靠谱的翻拍电影,甚至有观众认为,该片可称为是“翻拍国产电影的典范”。《误杀》公映两天,票房接近1.5亿元,成为这周公映的新片中最抢眼的一部。
翻拍版《误杀》故事上有创新
最早版的《误杀》是2013年由印度吉图·乔瑟夫自编自导的,使用的是印度方言对白,虽然故事情节很出彩,但由于看过的人不多,所以影响力有限。2015年翻拍的《误杀瞒天记》由于有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等大明星的加入,影响力大增,影片公映后票房很好。国产翻拍版《误杀》就是根据这个版本改编的。
《误杀》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导演,肖央、谭卓、陈冲等主演,影片保留了《误杀瞒天记》的故事基本框架,比如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一家四口的人物设定,陈冲饰演的女警察局长拉韫一家三口的人物设定。片中李维杰女儿不小心“误杀”了拉韫儿子以及将之埋在家里后院地下等重要情节点也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李维杰采用“视觉障眼法”瞒天过海证明案发时一家人“不在场”的推理过程,都在国产片中一一呈现。可以说,影片将《误杀瞒天记》精华都保留了下来。
但《误杀》并没有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在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新的情节,以便能够给观众新鲜的感觉。比如《误杀瞒天记》故事是一个顺时发生的故事,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影片前四十分钟都在讲述一家人的普通生活,有观众反映有点沉闷。相比之下,《误杀》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影片的开头,是已经被关进监狱的李维杰的回忆镜头,其中包括拉韫的儿子素察被埋在祖坟下时并没有死的暗示,这跟《误杀瞒天记》就完全不同。
《误杀瞒天记》的故事发生在印度,而《误杀》故事被搬到了泰国。但片中人物基本上都说普通话,这样也不影响观众的理解。
影片在很多细节上都跟《误杀瞒天记》不同,《误杀瞒天记》中李维杰一家去外地“听大师讲经”的情节被“看泰拳比赛”所取代。这个情节上的改动,让故事充满了动作性和情感张力,也导致影片在立意和主题上也跟《误杀瞒天记》有所不同。
针对中国观众进行本土化改编
“如果你看过一千部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离奇的事情。”在《误杀》中,李维杰这样说道。而他的对手女警察局长拉韫回应,“如果你研究过一千个以上案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破不了的案。”在《误杀瞒天记》中,虽然李维杰喜欢看电影的这个习惯也是破案的重要线索,但《误杀》显然更进一步,把这个细节放大数倍,成为本片让观众怀旧和开心的重要情节点。
从影片开头的《肖申克的救赎》,到后面的韩国电影《蒙太奇》、1957年的经典影片《控方证人》、美国电影《七宗罪》、丹麦电影《狩猎》、美国影片《活埋》、东野奎吾的《白夜行》、泰国电影《天才枪手》……这些影片跟《误杀瞒天记》中出现的电影片段有很大不同,几乎都是中国影迷们耳熟能详的电影,这是针对中国观众的本土化改编,显示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有观众甚至调侃,看了国产版《误杀》,终于知道了一件事,就是“不能得罪看过上千部电影的人”。
陈冲的表演充满颠覆性
影片主演肖央、谭卓和陈冲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肖央在首映式上说,自己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当上父亲,但通过拍摄这部影片,让他感受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感,“要自己更好地成长,才能更好地保护家人。”肖央在本片中的表现松弛而精准,脸上带有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很符合片中李维杰心思缜密的性格设定。
陈冲扮演的女警察局长拉韫是本片最抢眼的角色,导演柯汶利说,之前陈冲给人的印象都是美丽性感的,后来他跟监制陈思诚商量,觉得可以让陈冲来一次反串扮演,“这样会有新鲜感”。片中,陈冲穿上警服,戴上墨镜,顿时有了强大气场。拉韫既有为了破案不择手段的强势,也有为了找到儿子对李维杰一家严刑拷打丧失底线的残忍;但同时,这个女人心中也有作为母亲在失去儿子后惶恐无助的一面。陈冲的表演细腻入微又充满颠覆性。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陈冲这个老戏骨饰演的警察局长极具爆发力,比原版中的角色更为精彩。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主任王纯认为,影片抓住了中国电影观众能接受的最核心的点——情感,影片不追求、不强化高智商犯罪和逻辑推理的细节,完全靠人的情感推动,这在中国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同时导演还把人物的情感关系嫁接到两个阶层的矛盾和对立上,从一个小的点出发,揭开世界的真相,格局非常大,“对一个青年导演来说这非常难得。”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则认为,影片的思辨性和人文性都很出色,在提出“罪与罚”哲学命题探讨的同时,并没有按照观众的朴素价值观走,而是进行了思辨性的探讨和提升,通过对人性、亲情、责任的展示,突显家庭亲情的可贵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