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岸》:美中关系动荡期的新版幼童留美记

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文丨追珀 | 08/02 15:41 | 阅读: A+

澳门国际纪录片节原创  文丨追珀

近年来,就读美国学校的中国学生年龄不断下降,他们在美国校园的涌现日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新闻”。
 
七月初,美国驻华大使馆点映了一部由中国导演王淼拍摄的纪录片,这在使馆的影片放映史上是极少见的现象。
 
有部分观影者猜度,这与美国上半年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让两国关系陷入低谷,甚至媒体还曝出美国可能收紧中国留学生的赴美签证的信息有关。
 
更有观影者说,《寻岸》这一标题是个双关词,其怪异似乎是有意为之。
 
《寻岸》结合了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称Mainland即“大陆”,以及美国人烟稀少Maine即缅因州。
 
这两个地方有着惊人的视觉对比,也象征着作为本片主题的文化差异。
 
真相是这样么?导演王淼现场解惑:“在两块陆地之间,中国少年留学生的船只如何才能找到靠岸?”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寻岸》的结构简单,讲述了在缅因州一座私立学校就读的中国交换生的故事。
 
在王淼的镜头了,中国是个有着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和飞速经济增长的超级大都会。
 
较之中国,缅因的节奏慢很多。
 
这里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山丘间仅散落着几座建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创办于1972年的私立学校福莱伯学院的教室和宿舍。
 
福莱伯的学生分为走读和住校,学校招生负责人前往中国面试申请者。
 
他告诉王淼,学校经费主要靠外国学生家长交的学费。
 
过去,生源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结束,中国一跃成为富豪家庭头号出口国。
 
自2009年起,在美就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到2016年,已超过3.3万人。
 
目前,在全美高中当中,每五个国际留学生里就有两个来自中国。2017年,有超过35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学习。
 
 
来自中国的何俊儒(哈里)和朱心怡(史黛拉)接受了王淼的请求,同意她用摄像机记录下自己长达三年的赴美高中留学全过程。
 
期间,他们经历了在异国他乡独自长大的寂寞,承受了西方社会不同文化的冲击,学习与不同族裔和社群的人们交流。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和美国教育的个人主义精神,但这段经历也强化了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他们带着父母期望的负担来到这里,以一种协调和妥协而非叛逆的精神,表达了他们执拗的欲望和追求。
 
王淼说,她期望通过《寻岸》探讨一些庞大而复杂的主题:比如全球经济、东西方不断演变的关系、美国教育的商品化。
 
遥想28年前,13岁的王淼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后来会和一群来自中国的留美少年们发生交集。
 
当何俊儒和朱心怡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抵达福莱伯后,他们很快发现对这里并不是完全的陌生。
 
至少自己身边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都和他们一样,来自中国。
 
 
最初的几个月,在福莱伯,他们与本地人的交往有时让人感到不适,有时滑稽好笑。
 
公共区域张贴着的只能说英语的警告标志,可以把它解读成对锻炼社交和语言技能的鼓励,或者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敌对姿态。
 
很多当地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喜欢抱团,这种说法或许没错。
 
朱心怡性格外向,自认英语虽然不好,但是比英语好的中国学生还有人缘。
 
帅气的男生和多姿多彩的美国高中生活编织了她的美国梦。
 
美国给了朱心怡想要的自由:众多的朋友、当拉拉队员、上真人秀跳性感舞蹈……
 
何俊儒则偏向内省,爱好音乐与哲学,尽管他的家教一直敦促他保持中国传统价值观,他却对鼓励批判性思维的西方式学校教育有着特别偏好。
 
在与学校老师和中国学生讨论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时,何俊儒认为西方报道不完全公正。
 
善意和勤奋是《寻岸》最主要的价值观。
 
混搭的标题指出了两种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即认为教育是通向世俗成功的道路。
 
2015年6月,何俊儒和朱心怡从福莱伯毕业。
 
 
毕业后,朱心怡前往中国学生众多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续读本科,何俊儒则选择匹兹堡的一家文理学院继续深造。
 
2017年底,朱心怡提前一年从密歇根州立大学大学物流供应链专业毕业,她笑称自己是个“学霸”,在美国的学生生活,是她最开心的时光。
 
曾期待远走高飞的朱心怡变了很多,“这些年,离家越久越想家,想念家人。后来,每次飞机快要降落在上海机场时我就特别地开心。”
 
毕业后,朱心怡回到国内。
 
2018年春节后,她进入父亲的公司上班,她说要回报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如今,每天早晨九点,朱心怡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那个曾经在美国高中橄榄球赛上耀眼的拉拉队员,现在已成为父亲公司里负责国际业务的高管。
 
而何俊儒眼下正在美国读大三。
 
他就读的是国际研究专业,对国际文化、政治、经济样样都要学。
 
他选择东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那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地区,更因为他认为不久的将来,东亚地区会成为全球热点。
 
国外生活这六年,何俊儒每年暑假都会回国。
 
在他看来,国内变化挺大,尤其是生活细节和时尚潮流变得更快。
 
相比之下,美国的变化就慢多了。
 
不久前,何俊儒在香港做了半年交换生。
 
这之前,他曾前往联合国,在日内瓦欧洲总部实习了一段时间。
 
最近,他在写一个论文题目,是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
 
何俊儒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在经济上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如果做得好,将是一个多赢的好事。
 
尽管离毕业还有一年,但,这些年的经历,已让他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越来越清楚地目标。
 
“未来无论做什么,都肯定会和中国有关,和‘国际’有关。”何俊儒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