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生存现状 : 投机者扎堆制片,行业从未复兴

纪录片从来都是小众电影,过去是,现在依旧是。

中国电影报 万晓茜 | 10/29 14:13 | 阅读: A+

上周五,《帝企鹅日记 2》在中国内地上映,首周票房 490 万元。12 年前,首部《帝企鹅日记》在中国获得了 950 万元,那一年,中国内地年度总票房仅为 26.2 亿元,不足当今市场的 5%。

《帝企鹅日记 2》不是今年唯一 " 失落 " 的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 ( 100.9 万元 ) 、《大三儿》 ( 130.1 万元 ) 、《藏北秘岭 - 重返无人区》 ( 1749.5 万元 ) ...... 截至目前,今年还没有一部纪录电影取得理想票房,更无法与去年的《二十二》 ( 1.7 亿元 ) 、《冈仁波齐》 ( 1 亿元 ) 的票房成绩相比。

难道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刚刚抽枝,就要结束了吗 ?

一直是小众

" 纪录片复兴纯属瞎掰 !",某纪录片发行人提醒业界保持清醒," 纪录片从来都是小众电影,过去是,现在依旧是 "。

让这位发行人告诉记者,去年,《二十二》火了之后,纪录片突然就成了 " 抢手货 "," 来了很多人转行拍纪录片 ",连原本冷清的纪录片立项部门也 " 忙的不可开交 "。

然而,这种 " 繁荣 " 带给他的更多是担忧," 我发现他们中的好多人很投机 ",这位发行人透露,他接触过许多纪录片创作者,他们拍纪录片,不是出于热爱,而是因为 " 成本低 ",他发现,大家都在拿《二十二》做参考,仿佛所有人都相信,只要自己花点儿钱拍个纪录片,就可能放出一两亿的票房," 这不是搞笑吗 ?《二十二》的成功有太多偶然性,大家只看到了黑马,却没看到这黑马下面压了多少‘尸体’ "。

以他多年的市场经验,纪录片若想取得市场成功,必须有打动人心的东西," 观众觉得你足够真诚,可能会给你一线生机 ",但他同时也提醒说,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打动人心的纪录片都能赢得市场," 纪录片从来都是小众电影,目前只有一线市场的小部分观众有看纪录片的习惯 "。

缺独立思考能力

纪录片市场走低,创作者陈非有不同的观点," 如果没有市场,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

陈非的想法并非 " 妄自菲薄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认可度向来尴尬。在第三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闭幕颁奖典礼上,10 部获奖影片中,仅有一部《毛坦厂的日与夜》来自中国。

陈非还记得,自己在某国际性电影节上,亲耳听见 BBC 大中华区的总裁对中国纪录片 " 不屑一顾 ",在与外国创作者的交流中,情况更糟," 美国人觉得中国没有纪录片,韩国人说咱们的纪录片都是宣传片 "," 我们真的要反思一下 "。

" 中国纪录片为什么不能走向世界,我想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陕西新闻摄影协会会长杜耀峰分析说,纪录片首先是 " 发现 "," 纪录片需要承担发现者的责任,人类的情愫、环境、地球、濒临灭绝的动物,靠什么发掘 ? 就靠纪录片去发掘 ",但许多中国纪录片却拍成了 " 宣教片 "," 人家给你什么,你就把它当成了馅儿,包出了一个汤圆,这就是我们拍纪录片的思路,但做电影应该是在滚雪球呀,有了创意,越滚越大,才能出好作品 "。

杜耀峰认为,问题出在了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思维上," 我的学生采访过一个普通老太太,她的孩子在广东打工,一年回来两次,老太太一直在等,有一天,老太太上网给孩子留言说,要是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这种事儿在中国农村特别普遍,但我们的纪录片为什么没有发现 ? 反而都去随大流,看什么火就拍什么 ",杜耀峰说," 纪录片创作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思维问题。"

选题的 " 奥妙 "

在美国,纪录片的定义是在真实世界真实的状态下去探讨人和自然之间的真实和奥妙。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肖雪梅认为,所谓 " 奥妙 " 就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拍摄对象未知的东西,这里的 " 奥妙 " 就是纪录片选题的源泉。肖雪梅说," 纪录片最打动人的是记录人当下真实的状态。"

杜耀峰对 " 奥妙 " 的解读是 " 一见钟情 " 的感觉," 这其中没有任何宗法、父母、老师等外界强加给你的东西,这种感觉就好像,在万众之中你看见一个人,马上就产生了心灵感应,你就去拍,肯定是最好的。"

但在中国,纪录片导演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某纪录片导演跟记者提及,2012 年,曾提出想拍 " 南水北调工程 " 纪录片,多次去电视台沟通未果,许多前辈也劝他 " 你不是你操心的事儿 "。

类似选题 " 无疾而终 " 的事儿,中国电影评论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早已见怪不怪," 我跟一些纪录片导演聊天,他们常说,这个不让拍,那个不让拍 ",张卫觉得,很多时候,是创作者的角度选择有问题。

" 我推荐大家看一下,央视的纪录片《毛泽东》",片中的领袖形象让张卫初看时大为吃惊," 你见过毛主席有瘊子吗 ? 你见过毛主席把一个拐杖摔下来吗 ? 你见过毛主席在河南驻马店泥泞的铁路坡上接待美国代表吗 ?" 张卫说," 你以为像毛主席这样的题材只能突出领袖伟大的一面,但这不纪录片却拍了毛主席的日常,让我们看到,毛主席也是人。"

张卫认为,在这种既定模式下的领袖纪录片都能拍得如此丰富,创作者以题材为 " 借口 ",不再有说服力。

得耐得住寂寞

尽管互联网的普及,为纪录片提供了除电影、电视之外,更广阔的传播渠道,但寻找投资仍是大多创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

陈非坦言,自己为了拍纪录片,曾经买掉房子,只能睡在工作室,时至今日,自己依然在四处找钱。但他仍旧鼓励创作者," 拍自己想拍的片子,如果你喜欢拍,你就拍优秀的纪录片,不管多难 "。

除了缺乏资金,寂寞是纪录片创作需要面对的另一困难,肖雪梅告诉记者," 纪录片的人,你对你拍摄的对象,要真心的热爱,所以拍纪录片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你要一直跟着拍摄对象,要持续保有好奇心,去发现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她认为,BBC 之所以能把动物拍出人的情感,与摄影师常年跟随动物有关," 在某个层面上,他们之间已经超越了利害关系,建立某种情感,变成一种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做创作,特别是纪录片,我觉得真诚和真心最重要。" 肖雪梅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