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上海撑起二战犹太民族的半边天

上海,曾经在二战期间庇护了约两万犹太人。其中很多人,成为其家族唯一的幸存者。

文丨 黑子 | 08/22 08:28 | 阅读: A+

澳门国际纪录片节原创  文丨 黑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纳粹屠杀。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当一个民族遭遇残酷杀戮后,生的希望才能刻骨铭心。
 
在德国三大集中营之一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改建的博物馆中,入口处有这样一段话:“全世界都对犹太人关上了大门,上海是唯一的例外”。
 
上海,曾经在二战期间庇护了约两万犹太人。
 
其中很多人,成为其家族唯一的幸存者。
 
遗憾的是,这段历史至今仍有很多人不了解。
 
随着当年幸存者日渐衰老离世,这个关于“接纳和帮助”,关于“生命和尊严”的动人故事,面临被湮没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给这段历史一个清晰的旁证,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筹拍了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
 
这是中国电视史上最大规模的上海犹太难民寻访行动。
 
摄制组历时8个月,辗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多国,采访了近40位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真切地感受地时间的紧迫。
 
有一位亲历者,原本约定5月在美国与摄制组见面,但就在摄制组出发的前几天,她的儿子发来一封邮件:亲历者突发急病去世了。
 
这部纪录片共分三集,每集30分钟。
 
我们不希望你将它仅仅作为一部历史回顾片来看,毕竟它本身沉甸甸的。
 
摄制组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们在当下的生活。
 
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儿孙环绕,对生活充满感恩:
 
“我的家族几乎只剩下我一个人。但是因为我幸存了,现在我又有了一个大家族。”
 
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感人的力量所在。
 
同时,摄制组从各国的二战纪念馆、犹太博物馆、犹太人联合会等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
 
很多文献、照片和视频,都是首度对外公开。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是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向生命的致敬。
 
1938年,对纳粹党徒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数百万犹太人来说,却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一场灾难的帷幕,刚刚在欧洲拉起,伴随着《希望》的歌声,欧洲犹太人逃向世界各地,但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没有向他们敞开大门。
 
此时的上海,一如茫茫大海中灯塔顶上的那束微光,给犹太难民以生的希望。
 
尽管因为陌生而心生担忧,因为颠沛而历尽磨难,但上海最终成为他们生命的栖息地。
 
一张逃往上海的船票,一份离开祖国的签证,成为生与死的分界线。
 
谁能拿到船票,谁又能给他们签证?
 
上海,这座万里之外陌生的东方城市,将如何迎接这些背井离乡的犹太难民?
 
而一位来自同样正在遭受侵略痛苦的中国的外交官,一份拯救了生命的签证,一句“义不容辞”的诺言,让无数犹太人,踏上了走向东方的茫茫旅途。
 
彼时的上海,饱受战乱之苦,周边上百万的中国难民涌入,所有人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
 
生命一旦落下了脚,就有了无数的可能。
 
“五方杂处”的上海,由于犹太人的到来,又多了一方。
 
两万多犹太难民抵达上海,他们担心中国人会敌视和排挤他们。
 
等船靠了岸,他们惊奇地发现,上海外滩、十里洋场的高楼大厦,居然很多都是他们同胞的产业。
 
越来越多的犹太难民涌向了上海,上海成了全世界收容犹太难民最多的一座城市。
 
随着难民越来越多,上海也出现了让犹太难民不安的骚动。
 
然而,传统“仁”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中,却从来没有过任何排犹运动。
 
虽然自己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痛苦也是难民,但是仍然对远道而来的犹太难民给予无私援助,让很多犹太难民至今深深感叹。
 
1943年,日本占领当局将“无国籍难民”强制迁入虹口隔都,犹太人已经趋于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
 
几年辛苦打拼换来的产业、住房、工作,通通化为乌有。
 
饥荒与疾病肆虐,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隔都的街道上,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传出压抑的哭声。
 
就在生活的信心摇摇欲坠之时,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
 
只不过这种欢乐没有持续太久,欧洲亲人们惨遭屠杀的噩耗,开始不断地被证实。
 
直到这时,这些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才真正意识到,上海在他们生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八十年,整场人生的长度,也是一个守信的承诺的长度。
 
犹太难民当年托付给中国人的东西,现在仍在等着它们的主人。
 
而穿越了时空的“一诺千金”的诚信文化,让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