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智能化”也不能忘了“适老化”

老龄化社会,同时也应该是“适老化社会”。

上海市民陆老伯使用的是一台“老年机”,没有上网功能,平时也不用手机付费。2023年春节档电影吸引了他,他起先去了浦东新区的明星时代影城,发现现场买不到票。接着又辗转几家影城,结果如出一辙,有的影城连售票处都没有。(2月18日澎湃新闻)

陆老伯的遭遇并不是偶然,也不是个例。实际上,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的电影院,都是数字化、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服务。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通过手机在网络上购票,然后到了影院在自动取票机上取票,进场的时候也是由闸机自助验票入场。

对于年轻观众而言,看电影自然是全程无障碍,但是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是干脆就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要想看场电影,则就变得困难重重。先不说一些影院基本上取消了人工服务,就是那些没有取消人工服务的影院,如果你在影院前台购票的话,票价也往往比在网络平台购票贵很多。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而言,要么干脆看不了电影,要么虽然能看,但要付出更多的钱。难免让人觉得对老年人不友好。

站在影院的角度来看,引入和采用智能化设备,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从而减轻经营压力,但也不能因此变相地把一部分老年观众“挡”在影院之外。尤其是伴随着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部分观众群体会越来越大。

老龄化社会,同时也应该是“适老化社会”。不管是饭店酒楼还是电影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公共场所,最需要做的就是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建设和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针对老年群体的“适老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两者之间做好平衡,在坚持智能化建设的同时,兼顾到老年群体的便利和权利。一家电影院,至少应该保留最低限度的人工服务,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消费群体提供服务,而不是完全以智能来替代人工。

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则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法规条例的制定,来对企业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规范和激励,让其更加重视“适老化”改造和建设,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