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游到何时,海水才会变蓝?

影片假设观众已经有了背景,可以了解这些作家的往事如何影响作家的作品,以及作家的作品与中国的现代化趋势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导演帮 X圣治 | 09/25 12:15 | 阅读: A+

继2018年口碑不温不火的《江湖儿女》之后,贾樟柯已经三年没有剧情长片的动作了,影迷们翘首期盼的《在清朝》和《双雄会》都还没有下文之际,这个中秋,他以一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再次回归。这是他十年来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也是他关于现代中国艺术家的三部曲(还有《东》和《无用》)的最后一部。该片概述了1949年后的新中国文学史,并邀请了足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的几位作家及其家人出镜接受采访。


和贾樟柯其他电影一样,这部纪录片恰当地反映了中国快速现代化之后,那些遗留下来的东西,比如农村生活、地方方言、对过去贫穷生活的记忆。然而,大多数影迷可能会发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远不如贾樟柯之前的电影容易理解。因为本片的受众人群是对它采访的作者或是中国当代文学很熟悉,以及对文化与历史感兴趣的人。所以,本片一开始就带着某种精英视角。

一次只考虑国内受众的创作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有一种“拼贴”的属性。无论是《三峡好人》里的“烟酒糖茶”四个章节,《天注定》中四个新闻事件排在一起的“简报”,还是《山河故人》中过去、现在和近未来三个不同年代的展现,都把一个完整的故事,用时间、空间或是人物将其打碎、重组,并重新拼接成一个新的整体。这回《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依然如此,全片由18个“章节”组成,对此,贾樟柯曾在纽约电影节的接受访问时说,这是为了模仿中国经典小说的多章节性质而做的结构。所以,虽然《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和展映,但是它的主要目标受众还是中国的精英受众。

对于国际观众或是国内一般观众来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完全没有提供关于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和生活背景。本片相当于默认观众已经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接切入他们的个人讲述,穿插他们著作中的一些段落和一些现代化的镜头(比如孩子们玩智能手机、英特尔的广告植入等等)。影片假设观众已经有了背景,可以了解这些作家的往事如何影响作家的作品,以及作家的作品与中国的现代化趋势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作家出场,褒贬不一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第一个“出场”的作家是马烽,他和贾樟柯一样也是山西人,他曾担任过山西省文联主席。马烽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国前后那几年是他最多产的时期,他的小说主要写的是农村农民的故事。马烽已经于2004年去世,因此本片只采访到了他的家人。


在四位作家中,马烽在当代中国和西方都是最不出名的,也是唯一不在场的。所以他的部分是最难接近的,观众们只能通过他家里人的口述得知他的生平,而且他的部分结束得很仓促。网上有人这么评论道:“不熟悉马烽的人在看这部分时会有很差的体验。”而另一名评论者则称马烽的部分“与电影的其他部分不搭”。

接下来出场的作家是贾平凹,他最为人熟知的是《秦腔》《废都》等作品,他的小说通常都设置在他的故乡陕西。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贾平凹在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时候经历过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变故。在本片中,他严词叙述了他“下乡”修水库的经历,以及他的父亲是如何被指控为“对岸”间谍的原委。


后来出场的是先锋派作家余华。他1960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他凭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现实一种》等名作蜚声国际,其中《活着》还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拿下了1994年的戛纳评审团大奖,并将葛优送上戛纳影帝的宝座。和比他大一代的贾平凹不同,余华的作品虽然也反映了时代的创伤,但却没那么绝望凄凉,而是带有黑色幽默和更为大胆的后现代主义实验手法。


余华的部分是最受好评的一部分,因为只有他诉说的部分带有轻松诙谐的基调。他开玩笑说,成为一名作家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在工作日四处闲逛,并在谈到删改问题时热情洋溢地说:“只要能让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给你改得光明!”

最后出场的作家是梁鸿,也是全片受访作家中唯一的女性。梁鸿出生于河南,在岁数上,她和贾樟柯是同一代人,都是“70后”。梁鸿在接受采访的大部分里都在讲述她的家庭悲剧,因为这些悲剧,最终影响了她的写作生涯。在相对轻松的余华之后,梁鸿的部分又回到了前面马烽和贾平凹那种严肃与惆怅的基调。梁对她生病的母亲和照顾她的父亲的描述,为影片贡献了很多泪点,也找到了她一直以来的乡愁叙事和为农民代言的写作宗旨的出发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和之前一样,贾樟柯的电影讲述了时代变迁、故乡和乡愁,还有他对文学的热爱。本片中所有接受采访的作家都是和他一样有天赋的故事讲述者,贾樟柯和这些作家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忠实地描述自己故乡发生的故事,并展现着它在时间洪流中的变迁。作为一名创作者和读者,能看得出来贾樟柯非常担心在微信和微博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可能只会有支离破碎的思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仅是对正在消失的过去的记录,也是一场有效的复兴阅读活动。借着这部电影的上映,相信可以感染更多的年轻人重新拾起书本。


在某次采访中,贾樟柯曾提出过一种观点:“过去,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即使我们已经城市化了,我们过去的生活经验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了解当代中国,要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意味着回到农村,追溯我们过去的生活模式是如何影响现在的。通过将这些细节以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作家帮助我们重新熟悉了这些过去的生活。”

在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最后一章,余华深情地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我小的时候,海看起来是黄色的,但课本上说海是蓝色的。我小时候常在这里游泳。有一天我想一直游,我想游到大海变蓝”,于是电影的标题从《一个村庄的文学》改成了更具诗意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是最后这一章余华的升华,让电影的叙事然跳脱了之前构架好的现实主义,转而引向某些未知的领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注定是个不可实现的愿景,我们望着远方,海水都是蓝色的,可是我们在游的过程中,看到的海水却一直都是无色的,所以片名表面上看是正能量,内里却是对未来种种不确定性的叹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