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心痛、害怕…
当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我们大人该做什么呢?
怎样给孩子安全?
当可怕事件发生时,要让孩子做到逃离、躲藏、求救。
跑为上计,不围观不停留
跑不掉,要躲。建筑、树木、花坛、课桌都可藏身
跑不了,躲不了的情况下,要大声呼救,奋力反击
联合校园众人制服歹徒
遇到横冲直撞的车辆,要迅速从车的两侧躲避
寻找坚固物体藏身,并向周围呼喊示警
安全后及时报警,检查是否受伤,对伤口简单处理
若发现小火,及时用灭火器灭火
若遭遇大火,迅速撤离,走安全的楼梯,千万别走电梯,平时多多留意宿舍和教学楼的安全出口
若身上起火,赶紧把外套脱掉。在地上打滚或让舍友泼水来消灭身上的火。切记千万别跑,跑得越快,火势越大
若困于浓烟,用口罩或毛巾捂鼻,俯身低于浓烟撤离
不要上前试探,应跑离现场,奔走相告。到达安全地带后,及时汇报、报警
若已发生爆炸,应迅速趴下,用湿纸巾捂住口鼻,有秩序地撤离爆炸地点
注意不要惊慌,以免引起踩踏事故;不要用打火机照明,以免引起二次爆炸
立即找遮蔽物躲避伤害
身处教室内的同学,应堵住门窗,阻止歹徒闯入。同时迅速低头蹲下,躲在讲台、课桌等遮蔽物后面并及时报警
沉着冷静最重要。服从命令,趴在地上,别与歹徒对视或者对话,以免发生语言和行为冲突
尽量保住自己的手机,适时发出求救信息。最后,要随机应变,如果特警发出突袭,要尽量趴在地上,配合解救
同时,我们要注意孩子会在经历了严重的威胁、受伤后,出现心理障碍。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反应
6岁以下:会失语、自主排泄、反复做噩梦、自闭,在被相似信息刺激后,情绪会突然爆发。
6至12岁:目击过校园砍人案件的孩子,可能会反复玩关于刀具的游戏,随身携带刀具。
12至17岁:出现睡眠障碍,滥用酒精、药物、烟草,抱怨身体出现问题,精神萎靡、抑郁,有自杀倾向。
帮助孩子从创伤中恢复
再厉害的心理咨询师,也不能代替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
少接触媒体信息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孩子会因为媒体、网络的曝光再次受到伤害,他们会感到极大的压力。家长可以在此期间限制孩子看电视,使用电脑或者手机,防止孩子反复查看相关的信息。
当和孩子一起看到创伤事件的新闻时,一定要陪着孩子观看,给孩子理性分析事件本身,这样能给孩子安全感。
理解孩子的恐惧
这个时候要多和孩子交流讨论,让孩子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恐惧。
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恐惧和哭泣。”
很多精神创伤的孩子,都会陷入一种“自责”的情绪中,要告诉孩子“你只是经历了不幸,但这不是你的错,一切已经过去了,可以害怕,可以哭,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不要强迫孩子说话或者描述经历过的事件。
可以利用其它的方式引导孩子沟通,比如让孩子画一幅画来表达。
加强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可以消耗孩子身上的肾上腺素,释放让情绪感到愉悦的内啡肽,并帮助孩子在夜间更好地入睡。
找到孩子喜欢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肢体的活动可以唤醒孩子的神经系统,会避免孩子出现创伤体验里“卡住”的感觉。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爬山、远足,让孩子更有活力,放松和释放自己。
重建信任和安全感
创伤可以改变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会觉得世界变得更加危险和可怕,会变得更难相信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
这时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来重建。
①保持孩子稳定的习惯,比如吃饭,写作业的时间表,给孩子“日常”里一切正常的感觉。
②尽量减少家中的压力。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休息、玩耍和娱乐。
③管理自己的压力。家长越冷静、轻松和专注,就越能帮助孩子。
希望受伤学生早日康复
更希望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